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直面现实,着力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根本问题,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创新理论建设和宣传普及,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社会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撑。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会导致行动的混乱以及大量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转变发展方式,即由资源依赖、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是一场极其深刻的发展方式革命,需要用一套全新的创新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这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创新理论与实践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揭示了创新的本质和规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以及依靠什么创新等基本问题。强化创新理论宣传普及,就是要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舆论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立体化、全时段地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当代创新理论和方法,使创新理论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水平,营造浓厚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为引导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凝聚力量。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最可宝贵的战略资源。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在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实现创新就必须大规模培养和造就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深谙创新理论与方法的高级人才,这是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制定专门的创新教育培训制度,对党政干部、科技干部以及企管干部等进行创新再教育。在普遍创新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再针对科研院所、央企技术高管、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负责人等进行高级创新培训,将其中一部分人培养成为本行业本领域创新发展带头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创新人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使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引导微观主体培育创新发展模式,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社会基础。培育微观主体的创新模式就是要建立把微观主体的创新热情、创新动力、创新资源转化为创新行为的有效机制。创新模式是指微观主体通过对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规则等要素的综合运用所形成的创新工作方式。这是微观主体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微观主体创新发展模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与资源系统。资源是指人、机、数据库。人是指创新人才,机是指专用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是指专用的“功能—知识资源”数据库,后两者构成创新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创新人才和创新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又共同构成了创新资源系统。二是机构与规则。微观主体要组建本系统的创新机构,创新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是经过专业培训且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机构成立后,要制定明确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成果的检验标准,以保证机构有效运行。三是建设与运行。微观主体创新模式建设工作要统一规划,总体设计,分步实施。人才培训、平台建设、规则设计等要同时展开。要从科技和管理两个方面共同发力,推动单位创新发展。
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环境和服务。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宏观区域内由创新文化宣传系统、创新教育培训系统、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建设运行系统、创新支持服务系统、创新政策环境系统等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本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有机整体。区域创新体系的科学建设、系统推进和有效运行,是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功能包括:创新文化宣传系统。该系统旨在立体化、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和传播创新文化,营造浓厚创新社会氛围。创新教育培训系统。分行业、分领域对区域内微观主体的科技干部和管理干部进行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区域原有科技干部和管理干部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建设运行系统。旨在指导和督促各单位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并进行考核,确保该项工作扎实推进。创新支持服务系统。包括提供硬件支持服务的分析、检测、实验、样品制作等业务的服务系统,提供软件支持服务即创新咨询服务的区域创新咨询服务中心,提供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系统以及提供物理空间服务的创新园区服务系统等。创新政策环境系统。地方党委和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或出台新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创新工作顺利推进和高效运行。总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是事关区域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下大气力坚定不移有序推进。
(作者:段新富 李静,分别系中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化研究会创新文化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