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14个坚持”之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将其正式写入宪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我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语言铺路方面发挥作用。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在传递价值、增进交往、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语言铺路。孔子学院最基本的办学功能是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以语言架起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能够加深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相互了解。经过10多年发展,孔子学院逐步扎根当地,通过开展商务汉语和职业汉语培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服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截至2017年底,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为加强我国与相关国家在汉语教学、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增进我国与相关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汉语和中华文化逐步走入相关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在加强人文交流方面发挥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人文交流。当前,我国与很多国家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促进人文交流的活动。孔子学院在人文交流领域起到了促进民心相通的作用。例如,肯尼亚蒙内铁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设施联通工程,其管理人员、列车长和乘务员大都毕业于内罗毕大学的孔子学院,他们在帮助肯尼亚民众改善出行方式、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还能用流利的汉语与中方人员交流,起到促进人文交流、心灵沟通的纽带作用。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志愿者都是中国在海外的名片,他们通过自身的工作和言行,向国外展示着中国形象。此外,全球孔子学院大家庭式的人员往来和交流活动,有助于夯实中国与相关国家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础。
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共商共建共享。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各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复杂,只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才能进一步凝聚共识、共同迎接挑战。孔子学院在多年实践探索中,根据不同国家的地域、国情和文化,形成了一套共建共管机制。中方和外方共同组成理事会,注重双边需求、双边目标,将汉语国际推广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自主设计和决定项目的规划蓝图,共同面对建设遇到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彰显了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责任共担精神。正是由于始终坚持这一机制,孔子学院不仅顺应中外民众日益增长的交往意愿和学习需求,也为自身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