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各界热议,中医药领域人士在交流与学习讲话精神中,更加坚定了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增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弘扬新风正气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传承人,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曹洪欣表示:“感到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健康中国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华文明宝库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化知识与经济社会资源,凝聚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历代名著的问世,既汲取当代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又有机地结合对人的生命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有效地保障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衍昌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价值与作用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理论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一种生命文化,是有关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文化。中医药理念与《周易》相通,注重人体“象”与“道”的把握,融入儒、释、道文化精华,吸收历代自然科学成果,形成人文、生命与疾病防治规律相融合的医学知识体系。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精神和学术基础,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精髓。如中医认为人体内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人合一”指自然界和人是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神统一”就是说人不是单独存在的形体,还有“神、魂、魄、意、志”,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脏腑和调”即脏腑、气血津液、经络、体窍的协调平衡,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诊疗理念不是对抗治疗,而是讲究中和、协调人与自然、形体与精神和脏腑气血经络平衡,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而防病治病。如中医治疗肿瘤,不仅是单纯抗肿瘤,而且是调动人体正气抑制肿瘤发展,实现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这是中医药文化和西医治疗理念的不同。
中医药文化贯穿于其理论与实践中,如中医学“治未病”的早期干预思想、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及整体调节、扶正祛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观念等在防病治病中具有疗效确切、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播,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健康中国,维护人类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不断汲取历代中华文化精华,有效与人的生命和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一方面理论与实践至今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另一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人文与科学智慧。
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首先,中医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医药学把中华优秀文化与健康维护的实践有机结合,升华了中华文化内涵,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如生、长、壮、老、已的动态生命观,阴平阳秘的平衡观,以及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治疗法则等,有效地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次,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防病治病实践中,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如“仁者寿”的道德健康理念、“医乃仁术”的医德观、“大医精诚”的职业追求等。第三,中医药是中西文明对话的窗口。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丧失,中医药以包容的胸怀,通过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吸取西医科学理念,并没有被西医淹没,在现代化时代,其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自觉走向世界,在服务人类健康中逐渐被世界人民认可而发挥其应有作用。第四,中医药是传统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对人类的贡献——屠呦呦研究员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黄连素治疗代谢性疾病等均源于中医药,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疑难病、肿瘤与突发性疾病的作用,彰显中医药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
发掘中医药精华为人类健康作贡献
在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推进中医药知识保护、传承与利用,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与协同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创新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维护健康与医疗保健需求。
运用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精华,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养生养老、亚健康调理以及防治慢性病、疑难性疾病、突发传染性疾病与疾病康复的优势作用。推广中医药文化知识,提高中医药知识的认知度,营造了解中医药、享受中医药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民众应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技术和方法,达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与不得大病重病的目的,使中医药在民众养生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中医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发新型文化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普及基地建设,发挥新传媒作用,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疾病康复、旅游养老等方面,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推进中医药文化多元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立足国家利益,服务人类健康,以中医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全面规划中医药国际发展战略,拓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领域与途径,展示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特殊性及其与西医药的互补性,使中医药在服务人类健康中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同时有计划地在国外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基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传播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新媒体、国际会议等,促进中医药知识与中华优秀文化广泛传播。加强中医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工程的保护与利用,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推进《中华医藏》编撰,着力培养一批临床能力强、科研水平高、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中医走向世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紧紧围绕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各项重点任务与主要措施,依靠《中医药法》,完善中医药文化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与措施,把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精神落到实处。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服务人类健康中,形成文化认同与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