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方式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8-09-04 11:41:20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谢富胜 王朝科  |  责任编辑:申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发展实体经济,最终落脚点是在企业,其中尤以生产性企业为重点,只有企业尤其是生产性企业实现了创新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才有实现的微观基础。


生产性企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


在任何经济体系当中,实体经济特别是生产性企业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产性企业在购买、生产和销售的循环与周转过程中,与其他生产性企业和非生产性企业建立起稳定的技术和经济联系,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企业再生产过程不断扩大,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形成一定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企业商品价值实现以后的分配就形成了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在此基础上国家参与再分配过程,形成一定的分配体系;自然环境是企业的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企业生产过程有利于绿色发展体系的形成。


企业的产品必须在市场上得以实现,企业才会有利润、劳动者才有合理的收入、投资才有回报、国家财政收入才有保障,才能最终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循环和顺畅周转,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才会趋于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形成,国民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其起点是生产性企业,生产性企业的产品的顺利实现,是这一体系运行顺畅的前提,也就是说,生产性企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在于创新企业生产方式


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辩证的,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消费需求的升级引领生产方式和结构的变化,生产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企业的生产方式必须顺应消费需求升级的要求而变革,否则其产品就无法在市场上得以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就会遇到阻碍,企业的利润率就会下降,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由于投资于生产性企业的利润率下降,过剩的资本在寻求新的盈利空间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经济金融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最终会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增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了更多的内容,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和高级化。消费需求的升级为企业生产方式创新和变革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我国目前的企业生产方式是适应于过去的大规模标准化需求而形成的,主导型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流水线精细分工、专用型机器设备投资和多层次的管理结构,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开发标准化产品的基础之上的。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背景下,这种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要求。例如,多层次纵向管理结构会因为信息收集处理环节多而导致决策迟缓,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职能分工会导致产品创新缓慢,专用型机器设备投资会导致价值回流的不确定性,精细分工生产中存在产品缺陷无法及时发现的问题,等等。总之,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使得这种大规模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会阻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进程。


在新的时代,企业必须以低成本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是要将大规模生产和产品品种的多样化结合起来。具体来讲,企业应着眼于差异化的细分市场,以消费者为中心,突破原来的精细分工,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基础上,集成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销售、消费的各项业务活动,适应市场需求动态多样性的需要,创立集成创新的弹性生产方式。这种弹性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智能化的多功能机器设备、技能工人团队协作生产、并行开发团队进行产品设计研发、扁平化的管理结构,等等。总之,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将大规模生产与产品的持续创新结合起来,瘦身提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把鼓励企业家精神和提升劳动者技能结合起来创新企业生产方式


人的因素是企业生产方式创新的关键,生产方式创新不仅依赖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也依赖于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员工。


企业家是进行生产方式创新的主要力量。企业家必须着眼于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在主营核心业务上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弹性生产方式,通过参股、外购、外包发展企业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形成集成创新的核心企业与不同层次模块化生产企业之间的生产网络,将集成创新企业的产品持续创新与模块化生产企业的大规模生产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和不断升级。


弹性生产方式的实现依赖于高度负责的技术员工,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产品的持续性创新和质量改进非常重要。企业不仅要激发员工的主动性,更需要开发员工的多种知识和技能。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结合工人的经验,才能发现并且指出,在什么地方节约和怎样节约,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来应用各种已有的发现,在理论的应用即把它用于生产过程的时候,需要克服哪些实际障碍,等等。”这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新型劳动关系,激励员工主动降低生产流程中的各种成本,缩短产品设计、开发和投产周期,在供应、制造、设计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持续性创新。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不断变革的结果。这个变革过程最初只是在个别生产企业内发生,只有变革过程扩展到全社会所有部门和所有行业,才能建立现代化生产体系,进而才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作者:谢富胜 王朝科,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