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期
2020-08-24

“国内大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要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文丨中国网记者 时畅 李晓曼 申罡


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时之间,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成为舆论焦点。


近几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国际社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由于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本国经济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向国内经济大循环主动转型非常有必要。


要实现这一新发展格局,就必须解决关键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罗来军在接受《见智》采访时表示,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这一新发展格局,我们要把握好两个方面:


一是疏通与增强“国内大循环”需要着力发展和培育国内经济体系,促使国内各种经济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在这个经济体系中,需求供给,、资源禀赋、人口状况、技术条件等因素,一起形成经济所有要素有序和谐的流动与循环。发展和培育国内经济体系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根本性支撑。


二是实现“国内大循环”需更加重视对多种经济流动障碍和壁垒的革除。比如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政策碎片化、规划当地化等。要在全国范围内打通经济脉络,重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经济要素的高度流动。


对世界而言,中国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城乡经济教研室副主任张慧君在接受《见智》采访时表示,这一战略部署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三方面重要的积极影响:


一是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长期增长。2019年,中国GDP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4.4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16%。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但中国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使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凭借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对全球经济的重要贡献,随着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形成,必然对处于深度衰退中的世界经济产生强劲的拉动力,促进世界经济尽快走出衰退,实现复苏。


中国拥有14亿人口,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4亿中等收入群体仍在不断扩容。通过形成国内经济大循环,必然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投资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带动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是有利于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安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含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且各方面产业配套设施完备,因而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中心,与全球产业链形成深度融合态势。


随着国内复工复产持续顺利推进,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各环节进一步疏导畅通,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遭受疫情冲击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恢复提供有力支撑。


由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经济有望率先恢复正增长,中国为全球投资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环境。因此,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动摇,反而会随着投资环境、营商环境的改善而日益巩固,这些都有助于维护全球产业链的安全稳定。


三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尽管受贸易保护主义、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全球化遭遇波折,但从长期看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仍将进一步深入发展。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坚定的支持者,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是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将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搭建更加宽阔的经贸投资合作平台,有力对冲“逆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促进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观点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和之前“扩大内需”异曲同工。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罗来军表示,“国内大循环为主”与“扩大内需”在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经济规律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就我国未来发展战略部署以及战略导向而言,“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界定与部署比“扩大内需”更为系统和明晰。“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提法,更加明确地强调了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疏通与增强“国内大循环”,意味着经济的供给、需求两大方面要循环起来,二者既要匹配还要更有活力。而“扩大内需”则意味着整体经济的发展则要以国内经济的循环和发展为主为重。


之所以说“国内大循环为主”与“扩大内需”有相一致的地方,是因为推进“扩大内需”虽然是需求端的举措,但从经济治理的角度,“扩大内需”就必须同时考虑供给端。否则,仅关注“扩大内需”不考虑供给的因素,实际效果就会出现大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城乡经济教研室副主任张慧君则认为,“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内涵比“扩大内需”更加丰富,政策举措也更加广泛。它意味着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内经济大循环”不仅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也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使我国的供给体系能够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使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要疏通经济运行的血脉,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才能实现国内经济的循环通畅。


罗来军表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是把经济体系封闭起来,而是更要重视对外经济开放和合作,要推进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相互促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要“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使我国经济社会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


责编:蒋新宇

审核: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