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
2020-08-31

打赢2020年脱贫攻坚战,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中国借鉴

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时间表上的最后一年,又恰遇新冠疫情和洪水灾害的双重影响,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脱贫成果,任务之难之重可想而知。

文 丨 时畅 申罡


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时间表上的最后一年,在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严峻形势下,又恰遇新冠疫情和洪水灾害的双重影响,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脱贫成果,任务之难之重可想而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伍振军在接受《见智》采访时表示,总体看来,今年脱贫攻坚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投入、更有力的措施。伍振军表示,疫情与洪灾对贫困人口的增收有较大影响。一是影响贫困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疫情对部分贫困地区的农业播种、农产品销售带来消极影响。洪灾冲击了部分贫困地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破坏农业生产设施,损害扶贫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贫困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二是影响工资性收入。疫情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对部分贫困家庭来说,家庭成员外出就业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容易出现因疫失业、返贫致贫问题。


如何解决新冠疫情和洪水灾害对贫困人口的不利影响?伍振军认为,需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要加强对存在返贫风险和致贫风险群体的动态监测;加强对失业的贫困家庭农民工监测;加强因疫情与洪水灾害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最后,实施精准帮扶机制,通过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发挥农业保险作用,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强化社保兜底,统筹低保、临时救助等加强精准帮扶。


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克服疫情灾情影响的问题上,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成为关键举措。中国各级党政干部把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摆在优先位置,落实就业奖补、以工代赈等政策,巩固就业帮扶成果,防止因疫情灾情致贫返贫。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国务院扶贫办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发挥消费扶贫的特殊作用,确保不出现大面积滞销卖难。


今年以来,又有重庆、河南、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宣布所属地区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为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国家。在现行标准下,中国农村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了2019年末的551万人,7年累计减贫9348万人,年均减贫人数约1335.4万人。贫困是世界性问题,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用7年时间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中国的减贫实践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了反贫困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专聘研究员王丛虎在接受《见智》采访时指出,中国脱贫对于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一是中国脱贫本身属于世界减贫事业中的一部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2020年底实现全面脱贫,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二是中国脱贫为世界各国的脱贫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智慧。中国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借助制度优势,创造了中国脱贫之治,为世界各国梳理典范和经验的借鉴。三是中国脱贫让世界增添信心和希望。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实现脱贫,中国为世界人民增强信心,更让贫穷的人口看到希望。


伍振军也表示,在实践价值方面,中国脱贫实践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坚定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信心。在理论价值方面,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重要理论贡献。传统意义上,主要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减贫,而中国减贫实践表明,减贫不仅仅是经济学问题。在发展前期,通过全国经济发展能够快速惠及贫困人口,从而促进脱贫。但到了发展后期,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难以从全国经济发展中脱贫,这就需要发挥制度优势,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凝聚全党全国力量实现脱贫。减贫问题远远超越了经济学理论范畴,而应纳入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学科综合研究范畴,这是对世界减贫理论的突破和贡献。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带领中国各个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重大工程,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民生意义和世界意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执政承诺的重要实践,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借鉴。


责编:蒋新宇

审核: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