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专家:张超 太和智库研究员
编者按:从2020年初延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疫情让本就呈下行趋势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虽然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各项经济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增长,但在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两方面的严重冲击下,要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仍需付出艰辛努力。中国网《见智》栏目推出“中国经济洞察”特别策划,见证疫情下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挑战,拨云见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深刻体现了科技创新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中的关键性地位。
创新的重要性要分两方面看。从内在因素观察,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创新的基础更薄弱。在改革开放初期及中期,通过“低技术+高产量”的模式可以快速积累社会财富,这也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基础快速增长,高消耗、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诉求,更为中国走创新之路提供了难得的民意基础。
从外在因素观察,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印证了习总书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中国以前可以便捷且相对廉价地获取知识产权,而现在变得困难且昂贵,倒逼我们必须自己创新,从基础做起,从底层做起,把我们高速发展中忽略的,但又是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研发做出来,补短板与防“掐脖”并重,为实现十四五计划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打牢基础。
创新是目前中国经济这辆大车的动力源泉。打一个比方,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建设就像造车。在改革开放前40年,我们把技术应用做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同时,也把技术转化的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好比我们已经把车辆的传动系统、车内外装饰,已经做到了第一梯队的水平。但基础技术和成套技术却不完整,就像车辆的发动机缺失。中国这辆大车的平稳运行,制度优势就是掌握方向的司机,保证我们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没有技术创新,尤其是原创的基础技术创新,那么这辆大车就缺少一台合格的“发动机”,很难跨过瓶颈。
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就是要给中国经济这辆大车造出一台合格的“发动机”,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责编:蒋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