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 中国网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重大理念和倡议,为推动世界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注入中国力量。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渐提升,中国对外合作、对外援助工作正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大党大国担当。然而,部分国家个别政客和媒体总是企图污名化中国对外援助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唐磊在接受中国网《见智》栏目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已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援助往来。196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其根本理念包括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至今仍是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重要准绳。
唐磊指出,改革开放前,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地帮助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赢得广泛信任和友谊,为中国后来重返联合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等积累了重要的国际社会资本,同时也惠及受援助国家和地区,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送来许多雪中送炭式的帮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外援助工作。2018年,中国整合商务部、外交部对外援助部门和职责,建成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体现了对外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唐磊表示,中国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理念,秉持正确义利观,大幅提高对外援助力度、广度和深度,不仅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真实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有效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和全球领导力。
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中国援外提供了根本遵循。唐磊指出,新时代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南南合作等成绩斐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不断巩固。与此同时,中国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主张也得到丰富和拓展,提出了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正确义利观”“真实亲诚”“亲诚惠容”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构成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亮点。
2021年10月,中国颁布实施《对外援助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对外援助事业进入制度化和高水平阶段。该《办法》明确,对外援助致力于帮助受援方减轻与消除贫困,改善受援方民生和生态环境,促进受援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受援方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和发展与受援方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唐磊表示,上述理念和实践,贯彻着新时代中国对国际交往准则的新认识、新主张,其中的核心要义在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正因如此,中国的对外援助事业被提升到国际发展合作的高度。然而,部分国家个别政客和媒体总是企图污名化中国对外援助工作。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对外援助时,都会带上“附加条件”。
“这些条件的背后诉求是‘听我的话’、‘按我的游戏规则来’。”唐磊表示,部分国家以这种理论为逻辑基础,以己度人地制造出形形色色污蔑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谬论。应对这些政治污名化行径,最好的反驳是坚持做好自己的事。他说:“在外交领域,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不仅要看人家说了什么,更要看人家做了什么。只要中国在国际合作事业中坚持正确义利观,在全球治理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累土不辍,质疑、挑衅的声音就会慢慢消弭。”
2021年,在第六届国家发展论坛-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分论坛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黛博拉·布劳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以“中非合作与结构转型”为主题发表演讲。布劳蒂加姆通过列举案例和数据,阐述中国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等经济民生领域的真实贡献,有力驳斥了西方关于中国对非投资的种种不实之辞。
针对那些别有用心者的诋毁、污蔑,中国的回应简单有力——事实胜于雄辩。
责编: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