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理论中国>

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2024-09-03 08:52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好包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1、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申遗成功不是目标,实现文物的长久保护、活化利用才是最终目的。中轴线是北京千年古都文化的集中承载,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构建整体性保护格局。完整性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要素之一,也是构成中轴线独特文化景观和遗产价值的重要特征。北京中轴线涵盖了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居中道路遗存等文化遗存,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15个遗产构成要素既各自独立,又是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整体,连同构成要素之间必要的连接区域,形成589公顷遗产区及4542公顷缓冲区,共同组成全部遗产价值载体的完整空间。北京中轴线与老城相互依存、互为支撑。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复兴,强调以“城”的整体保护达成中轴线遗产环境的保护,凸显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

建立系统性保护体系。提出中轴线申遗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将中轴线申遗保护及文物修缮纳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议事协调机制,组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建立规划引领和制度保障并重的保护屏障,将“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明确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出台《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在北京中轴线申遗历程中,逐步形成覆盖全面的制度体系和实用创新的工作机制,为有效保护管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历史文化遗产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根脉,保护好祖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坚持保护第一,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督察,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大保护格局。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揭示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让北京中轴线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精神力量。

2、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集中呈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水平,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对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要持续做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进一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为推动文化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南北延伸创新拓展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推动北京中轴线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直接动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改建天安门广场,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给这条波澜起伏的中轴线增添了耀眼的红色印记。位于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见证了北京这座世界上唯一“双奥之城”的成长。沿着永定门向南,拥有世界最大单体机场航站楼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开放的姿态联通世界。中轴线的南北延伸,是贵和尚中的传统理念与开放多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展示了北京中轴线传承有序、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

通过活化利用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中轴线申遗加速带动了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了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皇史宬完成文物腾退,修复后的南院与保存完好的北院完美亮相,向世人展现古代皇家档案库的独特风采。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精细化治理和社区共建有机结合,草厂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等大批胡同按照原有胡同肌理重现历史风貌,“老北京新气象,老胡同新生活”成为今天北京老城现代生活的生动写照。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先农坛,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农耕耤田典礼的地方,伴随神仓建筑群历史风貌得到恢复并开放,游客可沉浸式体验耤田过程,感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位于中轴线北端的鼓楼曾是元明清都城的报时中心,如今已成为中轴线最美打卡地之一。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好的传承,生动鲜活的北京中轴线让这座古老的都城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持续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挖掘利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精神持续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3、推进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世界文明增添绚丽的中国色彩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具有独特的世界价值。北京中轴线等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瑰宝,既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和桥梁。

讲好北京中轴线申遗故事,为世界贡献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中国方案。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了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彰显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成熟和完善,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为世界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瑰宝,需要更密切的国际合作,中国的保护实践和理念将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贡献更多智慧。

讲好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故事,打造中华文明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北京中轴线是都城演进轨迹的活态标本,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向世界形象诠释了“何以中国”。中轴线自肇建至今持续影响着城市发展,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的持久生命力,为世界城市规划史建设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明注重以“和”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互鉴。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的完整表达,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及时总结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展示能力等方面的做法经验,进一步统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文化遗产治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主动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培育人才、推广标准、普及知识等各项事务,深入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开展联合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文物援外、展览交流等各领域合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化遗产合作注入新活力。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优势,积极搭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跨国别、多层次的对话机制,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作者:高福美,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