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丰收之喜激发兴粮之力
崔志远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诗经》中的这句诗,历经千年,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将丰收盛景展现在世人眼前。
2024年,中国夏粮产量达2996亿斤,比上年增长2.5%,再创历史新高。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发出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他指出,今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秋时节,稻菽飘香。从东北平原到江南水乡,从黄土高原到岭南大地,广袤的田野上,麦浪翻滚,稻谷饱满,硕果累累。这一切共同绘就了一幅诗意盎然的丰收画卷。丰收不仅是农民辛勤耕耘的回报,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古语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立国之基、治国之要,关乎国运昌盛。丰收之喜,正是自信、奋斗和团结的展现。
从西周井田制到曹魏屯田制,再到北魏隋唐均田制,中国自古便重视农业发展的道路与模式。习近平“三农”思想继承了这一悠久传统,深刻揭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进路径,成为国家在农业发展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水源木本。
道路自信是基础,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探索契合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理论自信则提供了科学的指引,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深邃见解和系统设计,为农业发展确立了方向。制度自信为农业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奠定了农业稳定发展的根基。文化自信让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为农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稼穑之艰难,乃知天地之广大”,农耕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农业不断突破与发展的动力。
丰收既是对过去努力的奖赏,也是对未来奋斗的激励。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仍需久久为功。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农业发展关键在人。要大力推动人才兴粮之力,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农业院校建设,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业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创业,推动更多人投身农业农村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国以农为本,农以科技为器。”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效能提升的核心动力。中国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科技兴粮,正是提升粮食产量与质量,增强粮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教育兴粮不可忽视。粮食安全教育的普及、粮食专业人才的培养、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是推动粮食事业发展的核心环节。通过加强产教融合,推进科教协同,将科技、教育、产业、人才紧密结合,形成推动粮食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动农业发展,还需传承好农耕文明,激发文化兴粮之力。“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也”,中华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等理念,正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举办农耕文化节、建设农耕博物馆、开展农耕文化教育,让人们更加珍惜粮食,形成爱粮、节粮的社会风尚。
丰收,不仅是农田间的累累硕果,也是岁月沉淀的深情,是世代劳作的印记。我们不只见证这一刻,更要将这份丰收之喜,化为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一步一脚印。以丰收之喜激发兴粮之力,让这喜悦如同一首悠扬的田园诗,长久萦绕在广袤的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