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理论中国>

莫让“因循”耽搁一生

2024-11-26 15:0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明代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写道:“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天赋再高,也需持续学习、开拓进取。如果安于现状、循规蹈矩,最终只能停滞不前,虚度一生。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史上许多贤明之士,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姿态应对挑战,成就不朽伟业。商王盘庚为摆脱困境,勇敢冲破旧藩篱,力排众议,将都城迁至殷地,使衰败的商朝重现繁荣。诸葛亮则以革故鼎新的决心摒弃旧制,主持制定《蜀科》,依法治国、从严治吏,使蜀汉政权稳固,国力得以提升。“天地之化日新。”因循守旧如同坐井观天,看不到未来的出路;唯有革故鼎新,才能在变革中生存与发展。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以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创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辽阔海疆。邓小平同志以创新精神为国家发展注入活力,他在登山时坚决选择难走的另一条路,并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走出创新发展的新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干不出新的事业。”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矛盾风险和挑战交织,唯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求新探索,方能开创新局、书写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年轻干部要提高改革攻坚能力,坚持创新思维,善于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更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陷入“套路化”思维的旋涡,阻碍改革发展的步伐。

革新必先自省,党员干部要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结合形势变化剖析自身短板,摆脱路径依赖与惯性思维,主动探寻革新之道。唯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持续学习的能力,吸收新知识,拓展新思维,才能为革故鼎新注入不竭动力。

创新不应流于形式,而要实现惠民利民的实效。改革一端连着政,一端连着民,干部必须深入基层,真正将“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转化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真实情况,挖掘深层原因,找准问题根源,打破惯性思维与一成不变的模式,方能创造出切实有效的创新成果,让革故鼎新之路充满生机与成效。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革故鼎新者胜。党员干部需以“芳林新叶催陈叶”的姿态勇立潮头,以创新思维应对时代挑战,推动事业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辛志伟)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