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联合主办,中央党校科研部、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共同承办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前,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会见了部分与会代表。副校长张伯里代表中央党校致辞,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任李培林介绍了办公室成立运行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梁言顺主持会议。
张伯里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形势向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话语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影响力,把我们的发展成就和发展理念传播开来,把话语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认为,搞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要站稳立场,坚持以“两个巩固”为根本原则。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入手,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问题和前沿问题,在认识与实践的有机互动中,不断总结中国经验,概括出具有深刻解释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取得原创性的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他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借用和转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创新发展,必须注意融通中外,借鉴、转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中的有益成果。最后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同向发力、同时用力,形成话语体系建设的联动合力。
李培林指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制度,是在中宣部领导下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而建立的。近一年来,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制度工作方案》,通过设立课题、召开理论研讨会、报送内参资料等方式,话语办协调各成员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强调,各协调成员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作战,共同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工作,努力使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国内和国际的传播产生正能量和正效应。
副教育长、马理部主任韩庆祥,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郭建宁、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部主任赵鸣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涉法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余宗其、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施旭、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翟石磊等8位论文作者代表围绕如何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话语权,切实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能力,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考维度,“中国模式”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建设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途径,中国传统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于西方的“话语分析”的反思性评价,中国代表团的联合国讲话的话语体系解读等专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为筹备召开好这次会议,今年4月底、5月初,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联合中央党校科研部分别在《光明日报》和《学习时报》面向全国进行了征文,在投稿中遴选出32篇入会论文。与会代表表示,这次会议承担着展示和交流征文活动成果的任务,必将对全社会共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
梁言顺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构建起独立的话语体系的民族之一,当今中国又是拥有独立完备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国家,身处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同甘共苦、齐心协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更多令人满意的答卷。
来自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外文局等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全国各地党校、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论文作者代表,中央党校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代表,中央党校科研部和中国社科院科研局有关同志,中央媒体、中央党校所属媒体、中国社科院所属媒体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