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中国即将成净资本输出国对本土企业“走出去”的意义与挑战

发布时间: 2014-10-27 10:39:11    来源: 人大重阳网    作者:    责任编辑: 张林

Q:10月22日,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表示,未来5年我国对外投资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并预计几年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首次超过外商对华投资规模,中国即将成为净资本输出国。这种对外投资格局的变化意味着什么?而本土企业“走出去”又将会有怎样的意义和挑战?

A: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7亿美元,到2013年增加到1078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近40倍(如上图),位列世界第三。这种国际投资格局的变化,更深层次上意味着我国生产要素结构上的变化——由原先的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源和技术密集型。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原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为导向的情形正在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视,资源出口也在减少。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有所增强。在国外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加速国内具有优势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通过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投资来增强中国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必然是未来的大趋势所在,也是加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本土企业“走出去”对企业自身和整体经济都具有新的意义,也会产生新的挑战。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是把双刃剑。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如对非洲、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巩固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会使得这些海外项目更易受到政治波动的冲击。民营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可为其创造巨大盈利,长远来看也能提升其品牌的海外知名度,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应注意防范因忽视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等而造成的风险。此外,部分民营企业还存在跨国经营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差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我国整体经济而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规模巨大的外储压力和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财富再分配中的竞争力。长远来看,这无疑有利于中国全球投资网络的构建,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与政治中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在全球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现状下,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对其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锤炼。中国亟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统筹国际经济人才,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既需要“量”的增加,又必须重视“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如何完善投资保障机制、有效保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也将会成为对外投资新态势下的一大重点。

评 论

人大重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