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记者王琳)11月26日,2014年生态金融讨论会第一场主旨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本场论坛的主题为“生态金融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过去之所以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重要原因之一是大量高污染的产业、能源和交通项目获得了过度的投资,而清洁的服务、环保、节能、新能源等产业却没有吸引足够的投资和发展。如何创造一种新的生态金融环境,使得更大量的社会资金愿意投资于绿色产业,推动向绿色经济转型,是一个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辛本健谈到了对于目前“环保困境”的四点思考,发言如下: APEC会议期间北京出现一段短暂的蓝天,大家都很高兴叫“APEC蓝”,但是这个“APEC蓝”付出的代价大家恐怕都是知道的。现在靠短期的行政手段这种“APEC蓝”恐怕是很难持续。我在想,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我们整个国家现在面临的“环保困境”,具体如下。
第一,行政手段作用有限。现在不管是环保部还是地方上的环保局在政府里的排位是比较靠后。原来都是GDP论英雄,要发展经济,环保部门只能是附属部门。如果要提高整个国家行政体系环保作用的话,我觉得应该引入环保的第三方评估和环境公益诉讼。比如大连或青岛如果有石油泄露的话,不管是什么企业,一定要有NGO或第三方对它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我想这个威慑力对污染企业是比较大的。环境做得怎么样应该环保部和第三方评估,现在这个制度已经有了,还未见到成果。
第二,政府治理环境的投资热情度有限。根本原因是短期内环保投资很难见到成效,如果地方官员的升迁要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率,这样地方政府对环保投资没有投入积极性。这个现状急需扭转。
第三,加强主题主体功能区建设。我国家曾经有一段时间,由国家发改委带头做主体功能区建设,我认为主体功能区的理念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与可行性。比如一个县城,自然环境好可以发展旅游,考核的时候可以不考核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率,只对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核。如果完全以经济发展论英雄的话,就逼着这些原来青山绿水的地方去污染自己的环境,因为要抓经济和抓工业。如果要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引入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第四,现有金融体系对环保的促进作用有限。刚才央行的马骏首席讲了兴业银行的例子,兴业银行是我们国家首家引入赤道原则的,它的绿色信贷不良率才0.5%,这应该是相当低的,遗憾的是这个赤道原则是自愿使用的,不是央行强制使用的。现在环保绩效评价指南和优惠绿色信贷量化的,以及刚才金海年先生讲的绿色评级制度的缺失,因为没有引入这些,银行的积极性也没有那么高。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