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专访陈迎:“APEC蓝”为何来去匆匆

发布时间: 2014-11-28 20:41:49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 张林

APEC会议之后,严重雾霾又重袭京津冀,从17日晚开始又被浓重的雾霾所笼罩。“来得早,来得猛、来得频、靠风吹”,不少市民对将要到来的冬天忧心忡忡:雾霾是不是进入了一个新节奏?业内人士称,未来数月,京津冀将处于重污染天气高发期。对刚刚享受“APEC蓝”的人们来说,不禁要问形成雾霾的原因究竟有哪些?重新反思治理雾霾之道。关于这些问题,光明网采访到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陈迎,以下为文字实录。

人为因素是造成雾霾的主因

环境问题在当前能够引起广泛热议,已经充分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人人都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呼吸、饮水这都是人的最基本需求,环境问题确实已经侵害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关注环境问题是必然的。雾霾天气的形成有其自然条件,也有人为因素,而治理雾霾天气,我们只能从造成雾霾的人为因素入手进行治理。

讲到雾霾天气,其形成有自然原因。其实往年也存在雾霾天气,只不过今年可能天气条件特殊而尤为突出,影响区域广,不仅是北京,整个中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都形成了雾霾天气,而且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的确对公众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也都空前提高。形成雾霾天气,除自然原因之外,当然也有人为因素。我们没办法控制自然因素,我们只能从人为因素入手,尽量从污染源头来解决雾霾的问题。

从排放源的角度来看,北京的雾霾是一种不同污染源高度复合的,不是单一的汽车尾气排放,也不单纯是工业的排放,而是综合因素的结果,还有有本地的和也有外地的,所以说,无论从来源、区域的分布来说,形成机制都是高度复合型的,要认识到形成的这样一种特点。从目前我们国家的一些大城市观测到的雾霾的主要成分的分析来看,主要的成分包括汽车尾气,还有燃煤、灰尘以及一些工业排放,具体的成分比例是根据每个城市的不同情况有一些差异。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估算,燃煤和机动车污染,是北京大气污染主要的来源,其中机动车因素占22.2%,燃煤因素占16.7%,在采暖增加能源消耗的冬季,燃煤因素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大。供暖因为燃煤燃烧产生的尾气也是雾霾产生的原因,所以雾霾有一定的季节性,冬天明显比夏天更多一些。所以伴随着北方供暖季的开始,这一地区大气污染的治理难度相对于其他季节可能要更难一些。

不仅如此,一种污染源还牵扯出很多的问题,就拿交通排放尾气来说,就会牵扯出减少出行量、发展公共交通等方面的议题,还涉及提高油品质量、改进尾气排放检测等很多问题,要治理起来很不容易。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活动源头入手进行综合治理。不管怎么说,人类的活动,包括排放是内因、主因,不能把这个都推给气象条件,也不能都推给外地。协同治霾只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一个部分,如果把北京重污染的化工转移到更远一点的地方的话,照样会给当地带来污染,只不过污染转移了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当前的污染问题跟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是有关系的。某种程度上说,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跟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人口压力、资源环境等具体国情也不同,不能简单地拿国际环境标准完全套用在中国。但是另一方面,这并不是不作为或慢作为的理由,我认为还是有极大的努力的空间。比如,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值得我们警醒。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即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据史料记载,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没有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时的相对宽松的环境容量,要避免他们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就必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自身国情,选择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民对应尽的环境义务认识不足,存在“看客”心态

在治理雾霾问题上,必须要从制度和管理入手,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并且能够给大家普及相关防护知识,引导公众从改变自身行为方式等方面自觉行动,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从管理入手,将环境治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意在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环境治理。在中国,行政手段通常是比较有效的,比较快速的方法。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来治理环境,显然是片面的。我认为,行政手段是需要的,但还要依靠法制,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环境治理应该要更多利用经济激励,理顺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形成合理的价格信号,总之,要将行政、法制、市场机制这些手段都调动起来,多管齐下。

防治环境污染,当然要有政府的重视,也离不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和自觉行动,我认为,应该鼓励倡导全社会都要从观念上重视环境治理,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在环境问题上依然存在“看客”心态,认为政府应该行动,企业应该自觉,但对自己作为公民应尽的环境义务还认识不足。尽管在污染治理上最主要的力量是政府的力量,但作为同时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普通民众,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来减少雾霾的产生,比如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乘坐公共交通,比如在节假日改变原有的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这样都会对减少雾霾有一些影响,也许从每个人的角度来说,成效不是特别的显著,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关注这个问题的话,并身体力行的实践,我相信这个积累的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最近我也看到一个报道,四川有一个关于当地的空气污染的治理条约的民意调查,我可以看到只有4成的民众赞成为了应对空气污染进行车号单双号限行。这说明当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可能大家会倾向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尽管汽车尾气并不是雾霾产生占绝对性的因素,但是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进行一些改变的话,积累起来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将环境意识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去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个让全社会都能够调动积极参与的途径,让每个公民都把自己作为环境治理的一份子,为解决环境问题做出努力。

最后强调一点,大气环境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治理雾霾也不是一个城市可以独立完成的,区域协同发展意义重大。例如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就需要密切配合,根据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制定协同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方案。近期,习近平主席在北京调研后就明确指出,北京应“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

拥有健康、优美、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是每个人的梦想,要实现“天蓝、水清、地绿”的中国梦,需要政府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需要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也需要全社会每个人付出不懈的努力。

评 论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