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社科院专家:智库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发布时间: 2015-01-20 21:47:35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冯钺    责任编辑: 张林

冯钺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专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就在上周,由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网联合发布了《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这是中国第一份用客观指标来构建公允的智库评价体系的报告。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际影响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不免拿来与国外智库比较。中国智库强调“特色”,在与国外智库的对比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报告内容,来谈一谈智库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智库在国家战略、政治、外交、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分析国外智库情况时,多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智库建立的时间久,运作经验比较丰富,重点研究美国智库或许会对我们的智库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的主要智库不仅定期与负责政策制定的政治精英们保持沟通,而且他们本身就是整个国家权力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说美国智库的高级研究员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前几年有资料说美国有三四千家智库,但实际上根据最近中国网智库项目公布的数字看,目前美国有1800多家智库,中国有400多家智库,从数量上来年,中国智库的数量排在美国之后列第二位。

美国的智库数量虽然众多,但重要的智库并不多,这些重要智库的运行机制基本类似,它们在资金来源、使用、项目管理、人员配备与使用、成果推介等方面发展时间较长,做事方式也比较成熟。表面上来看,为了保持独立性与非营利性,美国智库通常不设股东和分红,宣扬价值中立,但实际上智库背后都与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智库的资金来源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基金会的赠款;二是企业和个人的捐助;三是政府、团体等的委托。其他还有一些来源方式,但并非主要,如书刊出版等的经营收入。这三项的主要资金来源实际上代表了各种利益团体的利益,这使得资金的来源与项目的确定有直接关系。从智库的实际作用来看,发现问题、设定问题、研发问题、解决问题是智库不可缺少的必备要件。要具备这些要件,人员的配备和选择成为关键。

一、智库人员配置

美国智库在研究人员配置上大多秉承“少而精”、科学合理的原则。例如,兰德公司的经验是“与其配备两个优秀的研究人员还不如给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配上一个合格的秘书”,这种配置方式可以使研究人员从日常的行政、后勤、联络等事务中摆脱出来,专心进行项目和学术研究。例如,华盛顿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与行政辅助人员的比例约为1:1,布鲁金斯学会为1:2,胡佛研究所为1:2.5。这样的人员配置是提高智库运行效率和降低运作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行政人员的比例看似较高,但实际上资金成本却较低,因为行政人员的收入远远低于同一级别研究人员的收入。

美国等发达国家智库的这种人员比例的配置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它的人员配置方式与我国的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例不同,二是作用不同。首先,我国智库等各种学术机构中科研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的配备与此相反,通常是科研教学人员较多,行政人员较少,多数情况下,科研教学人员的数量是行政人员数量的几倍。根本不可能奢望一名研究人员配备一名秘书。研究人员除了从事研究、教学工作外,所有与研究、教学有关的行政日常事务都得由自己打理,占据和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例如,科研经费的使用和报销上,按照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报销的要求和手续根本不符合科研规律,且极其繁琐。每次进行报销都要浪费相当长的时间。科研工作还要经常举办各种学术会、研讨会等各种交流会,会议的举办、筹备、联络、接送等基本都由科研人员自己承担。而会议交流又是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一块的准备工作又占去科研工作的大量时间。其他类似情况还有不少。

其次,作用不同。我国科研机构的内部基本是参照国家行政机关的模式建立的,这个模式在当年建立的时候有它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模式并越来越不符合智库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到目前为止,行政机关在科研机构中仍主要起管理作用,而不是服务作用。换句话说,行政机关在智库、科研机构中的作用是管理研究项目和研究人员,这种机制给智库建设添加了一定的障碍。一个有影响力的智库之所以被广泛认可,拥有重要的影响力,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拥有一批优秀的研究人员。

二、智库人员的选择

美国智库在队伍建设上,特别注意吸纳经历比较丰富、学科背景不单一、高度国际化、善于交往的人员,以提升研究队伍的综合研究能力和专项研究能力。在引入研究人员时,有比较严格的筛选程序,一旦能够进入智库,本身就说明了研究人员的素质和层次。而我们的智库研究人员的选择,目前还局限于纯学术型人才,学科背景比较单一,经历比较简单。在研究人员中同样普遍存在“三门”专家的情况,即从“家门到大学校门,再到研究机构门”,有些还是“两门”,从“家门到大学校门,留在大学中工作”。这种人员的选择方式对于纯粹的科研机构或学术研究机构来说,是正确有效且做出了巨大成绩的,因为从事一种高度专业化、“高、精、尖”的科学研究,其科研人员至少从大学本科时代起就开始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在这一门学科中要有长期的浸淫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重任,这些都需要长期高度专业化的研究和投入。

但智库则不然,因为智库的目标和作用不同。它的研究人员既需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和学术基础,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发达国家智库为例,不少优秀的智库研究人员都有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中任职的情况,社会经验丰富,具有高度国际化的视野,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强,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发达国家智库研究人员的待遇也非常优厚,不仅远远高于行政辅助人员的工资,也高于大学同行们的收入。这是这些国家的智库能够提出相应精准和预测性报告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面上看,发达国家主要智库似乎在人员的管理上采取了市场化机制,完不成任务就不再续聘,但实际上,大部分主要智库的高级研究人员一旦进入这个圈子,等于就踏入了精英的队伍,很少有真正被从圈子中剔除出去的。例如,美国的这个圈子有一个很好的“旋转门”机制,美国的精英人士在政府、军队、工商界和智库之间有规律的流动,其角色不断转换,就好比走旋转门一样,因此称之为“旋转门”机制。从美国的长期政治、战略实践来看,“旋转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机制,特别有利于扩大人们的视野,开拓人们的思维,从而为美国的战略制定提供有效的、长远的咨询。我们还应注意到的是“旋转门”也是美国精英广结人脉,发挥关系网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从“旋转门”机制来看,美国精英社会并非以前人们认为的那样不讲究关系,而是一个非常讲究关系的社会。

此外,美国政府和智库有意识地花费大量资源派遣研究人员前往国外交流、学习、任职甚至长期居住,这已成为培养人才和进行文化宣传、理念影响等的重要手段。同时他们也邀请海外的研究人员到他们的智库中交流、学习,加强双方的沟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智库建设才刚刚起步,在制度设计、人员配备、成果取向、人才培养、财务机制等诸方面的理念和建设仍然有许多应当改善和提高的地方。目前我们的大多数智库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机构模式,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未来国家发展需要。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智库建设是大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建设什么样的智库,怎么建设智库势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各方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