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致辞
世界资源研究所主席兼CEO、国合会委员Andrew Steer博士致辞
部分参会嘉宾合影
(人民网北京2月12日电)"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重大课题于2015年2月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启动。该课题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发起,由中国人民大学承担。国合会作为国际性高级咨询机构,于1992年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现任主席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
该课题组核心成员由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银行(World Bank)、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等多家国内外生态金融领域权威机构的高水平专家组成,致力于建立保证投资项目环境完整性的相关制度体系、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到绿色项目、推动"绿色"成为金融发展新的增长点、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框架与路线图。课题研究成果将在国合会2015年会上汇报。
该课题启动会由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国合会助理秘书长方莉主持,课题组核心成员、支持专家悉数到场,瑞士和挪威等国合会捐助方与合作伙伴参加,共同探讨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改革,研究设计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框架和路线图,为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教授发表致辞。他指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设立了"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这一大型课题。该课题是中国官方第一个绿色金融的研究课题,也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促进绿色金融的合作。他强调,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侯变化、维护能源资源的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的挑战,中国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意志和决心。当前习近平主席"四个全面"和"新常态"思想的提出使绿色金融成为最佳的推进时期。"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的启动,标志着中国政府在绿色金融改革上的工作已经全面行动起来,也标志着海内外的支持力量共同参与到中国绿色金融事业的正式的开始。作为经济金融研究的重镇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的践行者,中国人民大学自然应该义不容辞,身先士卒。他介绍,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组的中外专家们在此前的12小时闭门研讨中达成了很多的共识,双方均认为中国推动绿色金融不仅对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和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对世界环境与发展也具有战略性意义,是中国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的贡献;并对课题组的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做了简要阐释。
世界资源研究所主席兼CEO、国合会委员Andrew Steer博士发表致辞。他指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金融行业以前或者传统上来说,只关注投资回报,关注短期收益,从而加剧环境问题。但是现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金融的行业监管者和资金管理者都在进行改变,有史以来第一次把环境风险纳入金融决策中,而且中国正处在这个改变的中心。他期待课题组能给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一些非常技术性的建议以及选择,借鉴和参考世界范围内的经验和做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体系框架和发展方式。在他看来,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好的位置,有潜力在可持续能源、绿色科技方面等领导这个世界。他认为,中国政府决定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将能促进就业,提高经济竞争力,推动社会良好发展,同时能够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这将推动中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环保部原总工、国合会副秘书长徐庆华代表环境保护部并代表中方高级顾问、环保部副部长、国合会秘书长李干杰在启动会上做特邀报告。他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将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进行考量,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在这样的环境与经济状况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以实现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建立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杠杆,撬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环境保护领域。通过建立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进一步促进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环境保护资金的利用效率。通过建立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建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激发社会资本进入环境治理的活力,不断提升我国的污染治理水平。他指出,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可以对环境保护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环境保护反过来对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
中方高级顾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也应邀在启动会上做特邀报告。他指出,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制度安排金融在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金融政策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认知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与中国的发展进程是相一致的。人民银行正在牵头起草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计划把绿色金融作为该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他提出四点倡议:加强对绿色金融基础性问题的研究,研究推动建立正向激励的绿色金融政策,把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与借鉴国际成功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绿色金融理念的宣传与推广。
该课题具体由中国首家生态金融智库--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负责具体执行。该中心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运营管理。人大重阳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刚刚入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全球智库150强",此前参与发起绿色金融工作小组,致力于推动金融体系更好地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作用、更好地运用金融杠杆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可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提供与生态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供给,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生态金融作为加快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可以发挥生态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实施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为资源环境、生态建设等领域引入更多资本,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的效率和水平。生态金融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将生态环保理念充分应用到金融领域,引导企业从单纯寻求经济效益向环境社会效益转变,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金融作为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优化其资产结构,而且还能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也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机会。
"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作为史上官方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权威性最强的研究课题,全面凸显了国合会冀望通过中外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研究,放眼世界、立足中国,充分发挥生态金融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金融、经济、法律、管理等人文学科,始终在全国高校中独占鳌头,对于推进生态金融责无旁贷。中国人民大学多年的学术底蕴和创新积淀,在生态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师资力量和系统网络,必定能够圆满地完成课题研究。
此课题的启动,标志着中国吹响了绿色金融改革、促进绿色转型的冲锋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全中国!政府在行动!社会在行动!国际在行动!智库在行动!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