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崔洪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该如何“扎根成长”

发布时间: 2015-02-25 14:27:27    来源: 海外网    作者: 崔洪建    责任编辑: 张林

李克强总理在日前与希腊齐普拉斯总理的电话会谈中,强调了两国合作尤其是作为成功典范的中远比雷埃夫斯港项目的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此前一度倍受关注的中远比港项目的前景又重见光明。

比港扼地中海要冲,被称为欧洲“南大门”,是希腊最大港口,也是建设中的“中欧陆海快线”的重要枢纽。通过比港和陆路联运,中欧贸易可经由红海和苏伊士运河直抵欧洲腹地,可比现有中欧海运路线缩短7至11天,其对于中欧合作乃至联通欧亚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腊新政府上台后,为增加与欧盟、欧元区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三驾马车”的谈判筹码,“任性”地叫停了其最大国企比港的私有化项目。尽管此举并非“针对中国”,但此前已在比港着力经营多年并被视为私有化项目最有力竞争者的中远被殃及,建设中的“中欧陆海快线”也将受到影响。中希两国就比港项目达成重要共识,是中方务实、平等合作精神的结果,也是希腊政府在审时度势后做出的正确判断,将不仅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希腊的发展,更有利于今后为两国创造更多的合作机遇。

联系到此前中国企业受挫于墨西哥高铁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制造为主力的中国资本和项目“走出去”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类似的经历在今后的“一带一路”建设中还会时常发生。中国经济影响力的上升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树大招风”的效应,许多国家对此有矛盾心理:一方面欢迎中国企业去花钱,因为这对当地的经济和就业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另一方面对中国企业的规模、经营和用工方式等又心存疑虑。尽管“在商言商”,但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开拓很难超脱于当地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之外,因此与他国商签各种贸易、投资和领事协定,来为中国企业和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了中国政府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并在近年来取得积极进展。

但中国企业和投资在“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同时,也应提高自身预判风险和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完全依赖于政府行为,不仅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政府资源,也不利于企业的自身成长。为此,一是要目光长远,做好长远打算,要吃透当地的政治、法律和文化,并依托于法律框架来完善自身建设;二是要放下身段,融入当地,积极利用本土的公关、媒体等资源来为自身营造有利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对诸如希腊比港和墨西哥高铁这样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并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来加以应对,并在政府介入时提供有效的帮助。这是中国企业能在“走出去”后能“扎下来”并“长起来”的必由之路。

评 论

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