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市委副主委、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
传统智库通常站在官员、专家等“精英”的立场,忽视了底层最广泛“普罗大众”的诉求,注重宏观经济多,关注百姓心声少
有一段时间,我注意到,每次官方或者研究机构公布数据—譬如全国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多少多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多少多少等,公众就会表现出不信任感,为什么?因为这与百姓实际感受相差甚远。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想与现在很多智库“目中无人”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当前,智库不仅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各地共有智库6826家,美国最多,有1828家,中国位居第二,有426家。但中国只有中国社科院等6家入选全球前100。这意味着我国在智库质量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于智库建设所面临的新使命,欧美研究者提出:关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质量,基于研究和专家知识,沟通政府和公民,增强公民福祉、生存和发展质量。
相比较而言,我国智库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一是传统智库更关注解政府燃眉之急的公共事务和管理需求,而疏于广泛收集人民群众的诉求、多元需求。例如,一些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入学困难、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失衡等“城市病”,但智库往往从政府决策和管理角度研究问题。二是传统智库更关注宏观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布局,而在了解微观的百姓心理感受等方面尚显不够。智库通常站在官员、专家等“精英”的立场,忽视了底层最广泛“普罗大众”的诉求,注重宏观经济多,关注百姓心声少,许多研究成果和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不能让人信服。三是官方智库影响较大,独立运作的民间智库较少。
民生连着民心。面对群众利益的多元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把服务决策与服务人民统一起来,将眼光从文件、经济、数据转移到人的诉求、需要、发展上来,做到“目中有人”。智库建设须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征求公众意见,凝聚共识,构筑决策的民意基础。
目中有人,就要更接地气,换个视角来思考政策,为国家负责,为百姓负责。举例来说,CPI 的调查和编制是上千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综合指数,不统计住房、教育、医疗保险三项消费,与市民百姓对物价的感受落差很大。上海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价格指数编制,建立快速消费品价格指数,更贴近市民百姓对物价变化的感受,起到服务市民、警示政府的作用。
目中有人,就不仅要关注静态、宏观数据、结构,更要看到不断发展变化的微观事件中的人的诉求和观点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宏观结构的影响。
目中有人,还要看到智库应成为联系社会、政府之间的桥梁,尽可能早地进行风险预估,将可能的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关注中国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需要切实的行动。总的来说,要树立对中国现实背景认识的“大视野”,也要推动研究成果普惠公众。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