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读懂政府工作报告背后的执政思路变化

发布时间: 2015-03-06 09:43:08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钟春平    责任编辑: 张林

钟春平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本届政府在执政第二年提交政府工作报告,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社会居民普遍持“观望”预期,压力自然而然较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报告总体看直面现实,对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作了坦率的说明,并对民众关注的问题作了回应。在此基础上,也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本届政府的执政理念,可以认为,所涉及的政策和方案有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政策选择,对中国社会经济会产生较为长远的影响。

整体上看,本次工作报告在目标上有新的变化——更凸显居民福利,在短期经济政策上也有所调整——更有定力和信心应对短期波动,在长期发展上更凸显创新和改革的意图。

首先,目标更凸显居民福利——强化环境和就业等,淡化速度等指标,显现了本届政府的长远考虑,在执政上布局的是将近十年的发展规划。 第一,报告中,不仅对2014年居民收入增长作了翔实说明,而对未来的增长速度的目标有所调整,7%上下的增速目标,一方面可以完成小康和就业等目标,一方面,又给政策本身及相应的调整预留了较大的空间。第二,在目标上,更关注当前影响居民基本生活的环境、医疗等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由于环境的恶化,已经更多地关注生态建设,改变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和资源更加重视,通过资源定价和税收等经济方式调控资源环境的力度将会加强,而非价格的环境标准也将能得到逐步实施。不再推崇GDP崇拜,从而降低了对产出增加的强烈需求,更关注长期的增长质量,谋求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第三,对于2015年社会发展目标作了更多的硬性规定。在环境问题上,明确了具体目标:在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力度空前。第四,在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层面,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为困难人群提供基本的医疗等基本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进一步强调社会政策要兜底的政策选择

其次,短期层面,宏观政策趋向稳定,采取短期扩张政策更为谨慎,决策层在平滑短期经济波动的信心和定力在加强。 虽然从数据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本届政府将对经济下滑的承受能力有所增强,定力加强。在具体宏观政策选择上,没有选择此前广有争议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财政政策虽然仍然以宽松为特性,但刺激的强度并不强。预算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2014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远低于3%。在货币政策选择上,延续中国特色的稳健表述,初步将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定在12%左右水平,意味着在一定层面,中央政府将根据经济运行的形势,加以“相机抉择”。但目前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仍然会尽可能减少过于频繁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宏观政策的手段上,将延续此前探讨的“定向调控”和区间调控等方式,力图避免前期过于积极的宏观政策而产生对市场的扰动,避免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过大的波动。

第三,在长期发展上,更强调创新,力图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促进长期发展。 决策层已经意识到,靠原先的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难度有所加大,而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带来长期和持续的发展。第一,创业在本次政府报告中得到了不断强调,包括互联网等形式的创新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因而鼓励形成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技术创新也与科技投入、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有机联系起来,在本次报告中,对这种长远发展模式都有所布局。第二,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作为本届政府的一个着力点,改革得到了不断强调。本次报告显示,对制度和制度创新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一方面,过去35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证实,制度创新将能更大程度上激活家庭和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带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实力;一方面,也意识到,市场机制仍然尚未理顺,因而进一步明确提出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在政府层面,努力减少行政干预,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在具体模式上,将探讨“非禁即入”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这种改革的目标非常远大,将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行政体制,改变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将艰难地由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督,而监管一直是薄弱环节。以此对应的,工作报告对反腐等作了多次强调,意味着需要对此前的制度加以纠正。有效的改革将能在促进资源的长期有效配置。

作为年度报告,我们更应该关注背后的执政思路的变化,而其效果,需要进一步密切关注长期发展的决定因素,特别关注改革及制度创新带来的短期阵痛能够更妥当地转换为长期发展的保障和动力。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