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磊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智库的使命是什么?“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智库建设也经历了从小到大,持续发展壮大的过程,“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4月,习近平首次提出建设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并将智库发展视作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不仅明确了当前智库建设的目标,而且将这项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内外形势的迅速发展对智力资源的引导与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库建设开始面临着“跟不上、不适应”的困境。困境的产生,无怪乎两种原因: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机理。万物生,内在机理的健康发展是关键。个性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内在机理,对于智库自身发展而言,也就是要有“特色”。
自“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中国智库发展进入快车道,甚至有学者将2013年称作是中国知识生产进入“智库时代”的元年。而其中“特色”成为中国智库建设的重要标签,既有研究自身的特色,也有智库定位的中国特色。此前的智库发展之所以“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特色的缺失。
特色缺失首要的是研究特色的缺失。国内很多智库大而全,铺的摊子过大,加之盲目跟风,只关注热点领域,最终造成毫无特色,成果也难以为社会所接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最要紧的就是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贴上专属“标签”,从而在相关的研究领域做到“专、精、深”,提升在本研究领域的话语权,这是发挥和提升智库自身影响力的要旨所在。比如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正是因为其鲜明的战略与安全研究特色,才让其所倡导的香格里拉对话得以风生水起,而最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院(RSIS)也正是借助其特色化的安全研究为其赢得了“亚洲第三智库”的嘉誉。
研究特色并非一味追逐热点领域。国内很多智库长期以来形成了追逐热点的传统,对于基础性研究和暂时冷门的领域不屑一顾。从而造成基础性研究落后,理论建构薄弱,以致政策性领域的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缺少理论厚度,创新乏力。冷门研究领域更是少有人问津,比如某些国别研究领域,由于暂时国家外交与战略发展的侧重点不在于此,所以相关研究也得不到重视。以致形势有了新的快速发展以后,相关领域不仅没有成建制的研究团队,甚至连相关的专家都难以找到。还记得2010年参加一次关于南海问题的会议时,曾有学者慨叹国内越南研究领域的学者断层严重。如果国内智库能坐得住冷板凳,冷门研究一样可以被贴上特色标签,甚至可以有成为显学的那一天。当然,这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确保研究工作的可持续性。
在这方面,19世纪末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对当前中国的智库研究可以说有着较大的参照意义。资中筠先生曾说过,湖南耒阳县的山区有一种优质的无烟煤,但是当地交通不便,采掘和销售都是在本地小规模进行,国内其他地方几乎很少有人知晓。可是后来她父亲留学日本时,竟然在日本图书馆看到日本的同文书院在对中国各省的调查报告中,有湖南耒阳田心铺无烟煤矿的详细记载。这个在湖南可能都很少有人知晓的小地方竟然被记录到日本人的调研报告中,由此也不难理解有日本学者所说的“日本人其实比中国人自己更能了解中国”的自信是从何而来了。就当时的历史来看,日本的早期智库所从事的研究绝对是“跟得上”的。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优势和特色,调整优化智库布局”。回观中国国内智库的发展经验,特色也早已成为不少新兴智库摆脱“跟不上”困境的最优选择。《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显示,几家新生的智库在榜单上位列前茅,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标签化”了的特色。比如综合影响力排名第十位的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虽成立仅两年,但“把脉金融”的“大金融”特色造就了这家后起之秀;再就是民间智库影响力排名第六的察哈尔学会,自成立以来就定位为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目前已经确立了“公共外交与和平学”为其研究与实践推动的两翼,尤其是成立之初就主推的“公共外交”早已经成了这家社会智库的标志性符号。正如《意见》所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特色鲜明”,要有“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
而这里的“特色”还有一个面向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的智库建设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智库的发展经验,但是不能一味追求照搬国外智库发展模式,要以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智库发展语境为依托,探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规律。未来的中国智库,应该是被赋予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带有浓郁中国风的新型智库,应该是“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新型智库。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内的智库建设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大局相“适应”,从而在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持续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可以说,特色是一间智库能否提供优势智力资源的基本前提,对于新兴智库而言尤其如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已经从倡议阶段进入到了有序发展阶段,不论是官方智库、高校智库、企业智库还是社会智库,能否在激烈的智库发展竞争中取得后发优势,特色鲜明的定位无疑将是其赢得社会认可和提升话语权的一个捷径,也将成为助推其突破“跟不上、不适应”困境的腾空一跃。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