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吴晓求:坏账率过高说明金融资产结构有问题

发布时间: 2015-04-21 14:04:16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张林    责任编辑: 张林

2015年第一季度,在地产新政策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背后,不难感受到经济增长的一丝凉意。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于4月18日举办第二十三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就中国经济“见底了吗?”这一话题邀请众多专家共同探讨,碰撞思想的火花、分析问题的脉络,提出相应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

现在银行的市盈率很低,尤其是大银行,很多人对银行未来的盈利不看好,针对银行的未来发展问题,,中国证券理论的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在论坛上与大家做出探讨。

吴晓求:坏账率过高说明金融资产结构有问题

对于现今银行的转型和坏账率问题,吴晓求表示要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实现资产证券化。

第一,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转型亟待加强。

现在受到规则的约束,混业经营没有进行,商业银行基本上还在传统领域——传统支付、存贷款、财富管理等,这方面的问题非常大。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非常快,是因为银行提供给客户的金融服务不够,再加上受到比较严格的监管,所以互联网金融把商业银行忽略的那一块的客户和服务捡起来,蓬勃发展起来了。如果中国的商业银行没有搞好,中国金融体系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坏账率已经超过了1%,中国整个金融资产结构出现了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速度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依靠这个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当经济处在一个上升通道的时候,可以对冲潜在的风险,增速以10、9、8、7这样的速度下降,原来存量的资产不良率是提升的。所以中国对商业银行的估值是比较低的,过剩产能的贷款、平台的贷款和房地产贷款,这三块严重约束到了我们的预期。如果未来一段时间经济还没有见底,坏账率会提高,但不会迅速提高。

这实际上表明,要对商业银行现行的存量金融资产进行改革和调整,最重要的是资产证券化的改革。推动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推动资产证券化迫在眉睫,这个能推进,中国商业银行的估值就会提高。

静态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大银行有利,对小银行没有利。

吴晓求认为,若是整个中国商业银行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小银行会越来越困难,因为它的信用比较低,储户不会选择他,除非给出超过信用等级的利率,但是经营成本就提高了。小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不完善,它们的发展前景也令人忧虑。

对于存款保险机制,吴晓求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未来会根据银行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等级来确定,这对小银行的影响大于大银行,金融就是规模效益,小而多的金融机构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中国整个国债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地方发债要控制在省一级政府。

今年财政部允许地方发债,因此很多传统的地方政府通过投资平台去银行借钱。对此,吴晓求建议,首先在中国地方发债要慎重,一定要控制在省一级政府,再往下会引起严重的混乱,中国考核目标不完全适合这样的方式,应该控制一定的规模。

第二,真正冲击银行利润的,并不完全是地方债,更多的是企业债。如果把公司债放开了,在信用评级基础上,很多大企业不会向商业银行融资,会向市场去融资,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会丧失一部分的优质客户,这个影响非常大。地方政府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冲击,最重要的冲击是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和企业在债券市场的融资权利改善。

对于林毅夫提出的中国的财政发债空间很大的观点,吴晓求表示同意,他认为中国整个国债市场,包括地方政府债还有很大的空间。要考虑人民币国际化这样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一定要有一个回流机制,外国央行要买中国的金融资产,不会买中国的股票和国债,可能会买上海或者北京的地方债。

这有利于整个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且人民币国际化又是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部分。如果单纯让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没有一时相匹配的、供外国投资者投资的市场,那么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完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开放也完成不了。从大的战略来看,我们的国债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