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首批18家高校智库"咨政、启民、育才"出成效

发布时间: 2015-05-15 10:20:13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唐闻佳    责任编辑: 张林

一所有影响力的大学除了教书育人,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为所在城市、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体现“智脑”功能。经历一年半建设,上海高校智库群终于初现雏形。在昨天的上海高校智库发展座谈会上,上海首批18家高校智库首度集体亮相。在过去一年里,它们已经就自贸区改革、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城市安全等重大问题开展了数十项咨政研究。这个智库群和其所带来的体制机制、组织方式以及人们观念上的变革,正构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科研组织形态,把脉中国乃至世界重大问题。

智库群,一种新型的科研组织形态

上海高校智库是上海市教委和各大高校共同筹建的、为国家和上海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决策建言和智力支撑的智库群。

首批18家高校智库'咨政、启民、育才'出成效

2013年11月,首批18家上海高校智库成立。根据昨天公开的首批智库名录,复旦大学占6家、交通大学占3家。这批智库涉及国际与区域政治、教育、法律、社会和公共管理、文化与传媒、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经过一年半建设,上海高校智库群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科研组织形态,它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院系为主导的组织模式。”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称,依托高校为智库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备,上海高校智库实行了以主任负责制为主体的实体化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在此基础上,形成围绕一个问题的跨学科、跨地域的新型科研组织。

作为“智库中的智库”,上海还在全国首创为智库群搭建一个高水平讨论平台——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设在复旦大学。

去年12月6日、7日,首届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主题为“依法治国”。数据显示,该论坛吸引全国75所高校、近300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了85篇咨政报告。

“点单制”,对接决策需求与学术力量

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沈国麟昨天亮出一组数据:上海高校智库已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咨政报告400多篇;有200多篇被采纳,获国家相关领导38个重要批示,并要求有关部门予以跟进、落实。

上海智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搭建基于信息报送双向流动机制的、对接政府和学术的平台。这是一套“由上至下”和“由下及上”的需求对接机制。“由上至下”,指上海市和国家有关部门为了应对国家重大问题,向各高校智库专家征询意见的约稿机制。在上海智库群里,这个机制又被形象地称为“点单”机制。过去一年,上海高校智库已接受政府“约稿”20多次。而“由下及上”,则指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不定期组织智库专家就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研判,最后向上海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及时报送的机制。

与之配套,上海高校智库还新创“旋转门”用人机制,探索在政府、企业、各类研究机构和高校智库之间实现人员合理、高效的流动机制,广泛吸纳国内外一流人才到智库工作,同时有计划地推荐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到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挂职,形成人才交叉流动的良好格局。据悉,美国智库的成功,就离不开“旋转门”机制。

依靠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所建立的同城协同机制,在首批智库内部还设计了“访问学者交流项目”,打通智库间壁垒,形成人员交流机制。目前,已有8所高校的12名研究人员加入项目“流动”起来。

不只体制突破,更是观念变革

“高校咨政活力过去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评价机制问题。”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仓平谈到,上海智库建设明确了智库成果认定机制,大胆推进高校人事评聘机制的改革,出台相应规章,调动和激发了智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介绍,依据智库成果认定机制的精神,华东师大已决定将智库研究成果等同于高水平论文,纳入人事评聘机制。

在一年半的建设中,上海高校智库不断深化智库内部的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坚持同城协同、跨界研究,并借助中国大学智库论坛服务全国,在“资政、启民、育才”方面初现成效。在内部,推进者把这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称为“上海实践”。

袁雯称,目前上海高校智库的认同度在上升,并与一批国际著名智库形成了高层次的交流,其中包括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布鲁金斯学会、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等。“发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中国智库可以走出去的重要成效。”在上海智库推进者看来,借鉴国际智库强国的经验,高校智库在体制机制的创新基础上,带来的将是彻底的观念改变,“过去,我们的高校学术偏个体化、碎片化,而西方智库演变100多年的经验提示,智库研究需要一个团队围绕一个问题开展很长期的持续研究,富有远见的国家战略参考才会浮出水面。”

评 论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