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智库热点新闻追踪》是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摘译和整理的一份全球智库观点集。自2014年11月起,不定期发送。期盼得到读者的支持、批评和建议。
中国摆脱了百年前被列强侵占的耻辱,表达了改革世界秩序的期望。乌克兰危机对欧洲乃至世界秩序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秩序将缓慢变化。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引发了美国智库的关注,主张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对华采取强硬手段的声音不绝于耳。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转向亚洲,有学者主张日本不能完全依赖美日同盟的安全庇护,应保持与莫斯科交流渠道的畅通。欧盟应该与东欧国家开展战略合作还是采取制约平衡,这将是一个绕不开的逻辑起点。当前,有关“新冷战”的言论把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大规模竞争解释为冷战的回归,然而“新冷战”真的到来了吗?中俄关系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中俄友谊是否真的坚不可摧?本期文章所展现的视野将为我们观察和判断上述问题的前景提供有益参考,特予以摘译推荐。
世界秩序
美国兰德公司:中国对世界秩序新展望(05.21)
一战时,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却遭遇到了山东问题的外交失败,百年后的今天,情况有所改变,依靠战后美国建立和维持的世界秩序,中国日益成长为世界大国之一,不过中国并未过多地参与全球事务。现今中国的态度则有所变化。虽然中国尊重现有的国际规则,重视国际社会的稳定,真诚地希望能够为困扰全球的问题做出贡献,但对国际秩序有着自己的考虑。中国摆脱了百年前被占领的耻辱,但依然对于美国及其盟友拒绝给予其在塑造世界秩序中相应的地位而感到不满。(罗烨摘译)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乌克兰危机动摇全球秩序(05.17)
乌克兰危机不仅关系到欧洲,还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将引发长期竞争,但结果还未可知。乌克兰危机暴露了欧盟缺乏战略思考和快速行动的能力。危机中的军事行动则凸显了北约、美国,而非欧盟的重要作用。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并不能实现既定目标,但与俄罗斯领导人谈判并做出妥协,将给欧洲领导人带来极大风险。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不可能会有稳定的安全秩序。
全球秩序将会缓慢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充满着不稳定性:有野心的竞争者们展开不同层次的力量角逐,而现有的治理体系可能无法保证地区稳定。(洪叶摘译)
中美俄研究
美国史汀生中心:重塑美国核政策,维护国家安全(05.14)
美国当前的核政策仍被束缚在冷战的思维中:核武器具有无所不包的效用,可承担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功能。这种思维指导下的核政策,使得美国长期在资金乃至地缘政治方面损失巨大。
作者认为,鉴于美国在常规武器领域具有绝对的主导权,核武器本身除了制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核攻击之外并无其他军事作用,且在防御、制止、压制、承诺等战略光谱中比常规武器的作用更为逊色。
因此,美国如果要完善军事政策,则首先要弱化其对核武器的过度重视,并将核武器政策的重点放在建立一个尽可能消除核武器威胁的世界上。其次,核武器的使用能且仅能作为对其它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应急反应。(张亮摘译)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奥巴马政府就南沙问题摊牌中国(05.20)
美国的下一场战争也许不会在中东,也不会在乌克兰,而很有可能发生在偏远的南沙群岛。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撤退可能加大了冲突发生的风险。由于具备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南沙群岛很早就成为了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争夺之地。2012年,习近平支持了中国对南沙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不是要简单的再造南沙而是要通过武力来维护其主权。虽然在菲律宾和其他国家的要求下,美国对这一举动进行了基于国际法的反对,但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中立,并且冀图一些外交辞令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发展,美国也只好进行了相应回应:派遣军事力量对中国的行为进行抗衡,但是这一行动的目标仍不明确。总的看来,美国就南沙问题与中国摊牌是美国对华政策与现实脱钩的结果。(罗烨摘译)
美国兰德公司:中国建岛引恐慌,美国宜乘势而动(05.18)
近日,有报道称美国正在考虑向中国宣称拥有主权的南海海域派驻海军和空军,展示航行自由。早些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对北京在南沙群岛的行为表示了批评,而中国政府也对此回应称,其在南海的行为是合法合理且无可指摘的。由于海军和空军力量的限制,中国无法直接对南海进行管控,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人造岛屿就成为了唯一可靠的选择,但此次行动的规模之大已然引发周边国家的恐慌。中国此举一方面是因为南海具有较丰富的石油和海洋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片海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地缘战略优势。除在战略上进行扩张外,北京也十分注重方式方法,希望能够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此,作者认为,如果美国不太可能阻止中国的行为,可以采取行动来为其增加阻力,因为美国在这一地区有着强大的安全和联盟系统。美国可以通过提升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及抑制中国的战略优势等手段,维护美国的利益和东南亚地区的稳定。(罗烨摘译)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应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05.20)
作者认为,美国应该少把中国视为贸易伙伴,多将其视为威胁。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希望美国能撤出亚洲,并将美国视为其建立地区霸权的一大阻碍。因此,美国应从现在起做足准备,以抵抗中国带来的压力。这些准备包括,增强美国军事实力,加强其与地区盟友之间的经济和军事联系。此外,美国还应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保持其在亚太地区的长期存在。(洪叶摘译)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俄中对话:丝绸之路与欧亚经济联盟(05.15)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订了多项协议。其中签署的最重要的文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两大项目的结合对于俄罗斯和中国来说都有许多好处:俄罗斯可以从丝路建设基金中获得其发展农业所需的基金,而中国可以获得通往欧洲的可靠通道。如果目标得以实现,那么俄中将在中亚地区实现良好的合作模式:俄罗斯保障安全,中国推动经济发展。(洪叶摘译)
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美国处理对华对俄关系需抛弃一味指责
中国和俄罗斯在国家利益和外交风格上表现出了日渐增长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两国经常联合起来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投否决票,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友谊日益增进。
美国官员经常批评俄罗斯和中国的行为。例如,2009年奥巴马讽刺普京“一只脚还在冷战时代”。2013年奥巴马指责俄罗斯站在“历史的对立面”。美国对中国的批评也是如出一辙。在谈到中国在现行国际体系中的角色时,奥巴马说“中国过去三十年都在搭便车”。当中国尝试建立规则,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时,却被美国人告知中国的标准没有达到美国人的要求。
中俄两国人民对美国人的优越感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他们视美国的蔑视为对本国尊严的攻击。因此,要想处理好与中、俄的关系,美国方面必须理解中俄的真正动机,与中俄两国展开更为有效的接触,将辩论的焦点放在具体政策议题上,避免进行一味的批评。(赵建伟摘译)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两岸各怀心事(05.15)
台湾对大陆的反应模式在马政府时期进入了一个非常被动、应激的状态中,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解决未曾预期的问题上,如台湾是否加入亚投行或大陆的M503航线等。各方对未来的困难其实都有心理预期。国民党试图进行改革,朱立伦访问大陆并进行了习朱会。北京方面致力于与国民党合作,阻止2016年台湾大选后民进党重新掌权,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应该是扩展台湾的国际空间,例如亚投行成员可以允许非主权行为体加入等。而民进党方面也在争取六月份蔡英文访美之前明确自己的大陆政策。(陈宇慧摘译)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