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智库与华语体系建设”分论坛举行,并同时发布了新书《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辑。记者 蒋霞曦 摄
华龙网6月11日18时讯(记者张译文实习记者黄宇王奕懿)今(11)日下午,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智库与话语体系建设”分论坛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国家智库的建设、话语体系的搭建以及双方间的关系等展开讨论。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多部门合力有侧重开展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成就。”在智库与话语体系建设分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震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2013到2014年度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他表示,通过开展交流文化年、对外文化贸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等方式,和世界加深了联系。“文化产品的贸易增长了2.8倍,文化服务增长了8.7倍。2012年到2013年在SSCI上发表论文数量18385篇,占到发表总篇数的近30%。”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认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仅是指媒体单方面能够达成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站在国家立场而不是某个部门的立场,来客观、中立、公正地看待文化发展,解决出现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这标志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在经历了‘我拿’到‘我有’之后,开始向‘我给’转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洪涛表示,虽然经历了从世界主义到民族主义,从吸纳到输出的转变,但“成为世界文学”始终是中国的追求。
政府决策需专业智库提供建议、学者带来经验
智库在国家话语体系建设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开展工作?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青森认为,政府决策的难度越来越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建议。“这需要推进专业化的智库,在一个问题上进行深入探讨,提供专业的客观的建议。”
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就智库如何发挥作用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说,这需要采取市场化的机制,让更多人才可以投入到研究中来。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刘鸿武则认为,培养出一支分工明确、懂外国文化和历史的专业队伍,是当务之急。“在和非洲各国的交流沟通中,能够想其所想,助人之所长,是备受欢迎和支持的,这也是我们发展对外交流,传递中国影响所要考虑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