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智库热点新闻追踪》是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摘译和整理的一份全球智库观点集。自2014年11月起,不定期发送。期盼得到读者的支持、批评和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多起事件使得美国的形象受损,美国的外交政策亟待转型。关于南海问题,与上期文章的观点相反,本期文章认为,中美应避免激化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双方应表达更为清晰的主张,承诺短期内避免冲突,尽力建立长期的稳定。印度总理莫迪着力解决与孟加拉国的领土纠纷,这种做法反映出印度将改变长期以来的外交政策取向。同时,这将会极大提升印度政府在与中国、巴基斯坦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时的信誉。俄罗斯没能在苏联解体后找到一条令人满意的发展道路是其频繁挑战西方的根本原因。西方国家亟需考虑,一旦普京政权以混乱的状态结束,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伊拉克政府糟糕的治理状况给伊斯兰国的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为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带来了严峻挑战。此外,有学者建议,伊核谈判不应忽视导弹技术问题,因为伊朗开发导弹技术的行为反映出其有发展核武器的意图。为此,美国应迫使伊朗放弃可能进行的导弹发射系统建设。
2015年第8期总第11期(上)
美国研究
美国胡佛研究所:史蒂芬•克拉斯纳:美国的外交政策转型(06.02)
二战结束60年来,美国一直是国际体系中最强大的国家。国际机制、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反映了美国的权力、偏好与价值观。然而,美国领导下的战后世界秩序取得成功,并未自动保证美国的领导地位得到普遍接受。特别是21世纪以来,多起事件让美国的形象受损。当前,美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其国内和主要工业国对威胁缺乏共识。一旦中国以威权国家的身份崛起为富裕强国,反映并维护美国地位的规范和机制将被根本改变。跨国恐怖主义的性质和前景不明。美国秩序受到利益受损者的排斥。为此,美国的外交政策应及时转型。在此过程中,建立保障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国际秩序应以参加者的意愿为基础。(孙文竹摘译)
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美国应当把以色列争取回来(06.03)
目前,美国在中东面临着联盟的难题。一方面,奥巴马政府在努力维持与其阿拉伯盟友的关系;另一方面,近几个月来,美国的北约盟友法国积极与阿拉伯国家互动,竭力发展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关系,获得了大量的政治和商业利益。
伊斯兰国在中东的大力扩张,使得该地区面临失控的风险。同时,美国的传统盟友正在“离队”。虽然美以两国在伊核问题上发生了争论,但是面临当前复杂的同盟困境,美国最好将其传统盟友以色列争取回来。原因是美国和以色列在该地区有大量重叠的战略利益。例如,以色列对美国反对中东无核区倡议的行为表示感谢;美国还在近期拒绝与海湾国家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的可能性,这让以色列对美国将深化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担心烟消云散;此外,虽然法国在伊朗核项目上表现出的强硬姿态受到了以色列的赞赏,但是近期法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过度亲密引起了以色列的猜疑。(赵建伟摘译)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和“动态稳定”目标(06.03)
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的是为了遏制中国。与此同时,确实有一些美国人主张遏制中国。但阿伦•弗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认为,虽然当前形势下中国寻求发展经济和提升国际地位的势头无法逆转,且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是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的考虑并不成熟且带有挑衅的的意味。相反,美国应当采取积极健康的“再平衡”政策。如果该政策运用得当,那么该地区将会形成一个“动态稳定”的局面。也就是说,尽管许多利益冲突并未得到最终解决,但是各方都认为保持冲突未决的局面比通过武力解决更加有益。(张亮摘译)
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的“常规快速全球打击系统”及其影响(06.03)
美国军方开发的常规快速全球打击系统(Conventional Prompt Global Strike, CPGS)尽管还未投入实际操作,但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研发这些武器的部分原因是,未来将其用于对中国或朝鲜的远程快速打击。
毋庸置疑,这一打击系统将使美国拥有更强的政治、军事领导力及选择空间。但这一系统也带来了颇多潜在问题。例如,这一系统不确定是否需要用在和朝鲜的对抗之中;而且,在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之中能否用上它也未可知。这一系统至少会对中美关系的稳定带来挑战。尽管如此,未来亚太地区需要做好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研发出该系统的准备。(张亮摘译)
对华研究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成为非常态大国(05.27)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相信中国是一个被动的规则接受者,中国开始挑战现行制度并变得更加自信。一方面,国际市场担忧中国经济将下滑多少;另一方面,中国的外交姿态日渐强硬。这意味着,中国正成为一个更为正常的经济体,但却是非常态的大国。中国目前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有限。中国在处理敏感问题上的经验远远落后于它的经济成就,这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大国谈判时处于不利的地位。此外,习近平提出的“亚洲人的亚洲”和“丝绸之路”倡议并不是为了建立一种综合性的战略,而是一种务实之策。(洪叶摘译)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避免激化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06.02)
中美双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将会威胁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将更具对抗性,并向零和的方向发展,最终破坏地区稳定。中美双方因为地处亚太地区边缘的几个岛礁发生冲突,进而威胁地区稳定乃至全球和平是十分不明智的。中美双方现在需要做的是,表达更为清晰的主张、不满以及不可接受行为,承诺短期内避免冲突,尽力建立长期的稳定。(洪叶摘译)
俄罗斯研究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俄罗斯的挑战(06.04)
俄罗斯没能在苏联解体后找到一条令人满意的发展道路是其频繁挑战西方的根本原因。西方既没有意愿也没有合适的方式促使,或者阻止俄罗斯政权的更迭。但是西方国家亟需考虑,一旦普京政权以混乱的状态结束,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为此,西方国家需对俄罗斯采取一套清晰连贯的战略。同时,该战略应包含以下五个清晰的目标:
第一,制止俄罗斯对其欧洲邻国的胁迫行为,保持与俄罗斯重新接触的大门敞开。
第二,恢复欧洲安全体系的完整性。
第三,寻求与俄政府及其民众的最佳交流方式,并告知他们,建立一个基于欧洲规则的俄罗斯,而非一个孤立的地区霸权符合他们长期的国家利益。
第四,就西方的政策与中国、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开展定期讨论。
第五,不要孤立俄罗斯人民,因为帮助普京政府切断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符合西方的利益。(赵建伟摘译)
美国兰德公司:普京为乌克兰孤注一掷?(05.26)
全世界都在关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下一步行动。普京也许认为,一旦他决定占领乌克兰更多领土,俄罗斯能够经受住西方国家的“考验”。但他能否考虑到由入侵乌克兰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后果呢?历史上,由苏联入侵阿富汗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制裁加速了苏联的衰落。尽管北约对俄罗斯发出了警告,但克里姆林宫依然认为北约将不会采取干涉行动。俄罗斯必须注意到使用武力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其中包括俄罗斯经济进一步恶化,普京的国内支持率降低及其个人形象遭到损害。此外,俄罗斯的军力和财力能否支撑其在乌克兰的控制也有待考察。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与苏联占领阿富汗有相似之处而又有所不同,俄罗斯当权者们在采取下一步行动时应当牢记“阿富汗的教训”,并谨慎行事。(罗烨摘译)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欧亚丝绸之路联盟:中俄达成共识?(06.05)
如果中俄能够实现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不仅意味着中俄之间形成真正的伙伴关系,还意味着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中国会成为真正的欧亚强国。中国依靠雄厚的资本和对自然资源的强劲需求,将成为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而俄罗斯依靠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将继续保持其在安全领域的领头地位。这一分工能满足双方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负面因素,比如中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当然,此轮中俄共识的达成只是第一步,两国在进一步沟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其它问题。俄罗斯的“帝国综合征”将会使其难以接受中国在其旧有势力范围内持续增加影响力。而中国可能也难以改变过去越过俄罗斯单独与中亚“斯坦们”一对一协商的习惯。(洪叶摘译)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