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智库热点新闻追踪》是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摘译和整理的一份全球智库观点集。自2014年11月起,不定期发送。期盼得到读者的支持、批评和建议。
两个亚洲的分化已经开始,然其是否真的会导致亚洲地区国家在中美之间进行零和性质的战略选择,尚有待考察。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受乌克兰危机的影响而趋向政治化,双方采取实用主义原则,保持沟通不失为解决之道。印度洋的战略价值逐渐受到周边国家的重视,南非的积极行动便是例证。一定程度上,全球气候变化扮演了“威胁扩散者”的角色,其对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忽视。
2015年第8期总第12期(下)
西亚与非洲研究
美国胡佛研究所:伊核框架协议,远未实现约束2015.06.19
就四月达成的伊朗核问题框架协议及仍在进行的伊核问题谈判,两位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和基辛格共同撰文指出,新框架协议意味着国际社会将最终对伊朗做出让步,允许伊朗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新框架协议未要求伊朗放弃任何核设施,只要求对其进行监管。然而,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否有足够的人员和技术能力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仍成为疑问。一些伊朗人将核问题谈判视为另一种“圣战”,协议能否促使伊朗进行合作也是未知数。核武器在中东地区扩散意味着以稳定国家为目标的核威慑战略不再适用,这可能会迫使美国转变战略,加深对这一地区事务的干预。(孙文竹 摘译)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应对日益自信的海湾国家2015.06.24
自2011年以来,海湾六国成为中东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且在该地区部署了前所未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资源。然而,欧洲与海湾六国的关系未能随着海湾六国实力的增长而与时俱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欧洲在应对恐怖主义和移民危机等威胁时应发挥的作用。
鉴于此,欧洲国家需对该地区采取更为明确一致的政策,在巩固重要关系的同时,消除分歧。虽然欧洲有诸多缺点,但是随着海湾国家自身脆弱感的增强,它们希望深化与欧洲国家的伙伴关系。为此,欧洲国家不应忽视其拥有的潜在影响力。
海湾国家不太可能迅速减缓其干涉行动的步伐。但是,鉴于海湾国家的干涉政策可能会“碰壁”,欧洲应尝试鼓励海湾国家进行建设性地转变,与此同时创造解决问题的契机。(赵建伟 摘译)
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印度洋上的崛起大国战略及其对非洲的意义2015.06.29
对于亚洲、海湾地区及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而言,印度洋的贸易及地缘政治枢纽地位正在复兴。亚洲、海湾地区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规模显著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崛起大国在这一地区的海上军事存在也日益增强。中国海军的活跃范围趋于扩张,尤以在印度洋沿岸寻求港口补给和在该地区海军基地的活动最为引人瞩目。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着手采取类似行动。中国、印度等各主要大国纷纷对印度洋这一全球交通枢纽提出国家或区域战略设想。通过制定“法基沙行动”计划(Operation Phakisa,即南非的海洋经济战略),以及利用担任环印联盟主席国的机会,南非也表达了维护核心海上商业通路的决心。非洲国家很有必要认识到这些行动对非洲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并积极采取行动参与印度洋相关事务。(孙文竹 摘译)
南亚研究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双轨的地区一体化2015.06.24
近期,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和尼泊尔四国签订的机动车协议标志着南亚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突破。协议的顺利推进将为南亚东部地区货物与人员的跨境流通提供极大便利。印度也意识到,在关注南亚区域联盟合作的同时,可以推动次区域合作。近几年,印度的东部邻国在一体化上更加主动,不再让印巴关系主导区域合作,而印度也更积极地参与与邻国的次区域合作。(洪叶 摘译)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印与孟加拉湾2015.06.09
印度的内向型经济导向及其对北部和东北部边界的全力关注导致印度长期以来忽略海上边界的重要意义。中国的海上影响力在印度洋海域的快速增加导致印度逐渐强化其在孟加拉湾的战略利益。一直以来,印度对其地缘战略意义着墨较多,但未有实际的经济行动。如今,莫迪政府将作出实际经济行动来改变这一局面。莫迪政府与中国和孟加拉国的合作有别于印度的传统外交政策,过去印度只是单纯反对中国的地区合作倡议,并不采取行动。如今,莫迪采取了新方式,积极促进与邻国的双边联系。(洪叶 摘译)
全球治理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亚投行的政治2015.06.30
从2010年到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资额达82200亿美元,而现有的亚开行等借贷机构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亚投行每年最多可提供300亿美元的投资金额,约为亚开行在2011——2013年间年均批准贷款额的三倍。除北美和中美洲之外,世界各地区均在亚投行拥有代表国。日本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没有承诺参与亚投行的国家。欧洲国家的参与将亚投行由中国发起的地区性机制转变为基础广泛的兼容性实体。美国对亚投行的态度体现了其对盟友行动的误判。亚投行的成功开局有效地打破了美国、欧洲和日本对全球金融的垄断,并为中国扩展地区政治影响、参与领导地区事务提供了新的机制,同时也预示着亚洲秩序的变革。通过管理亚投行,中国将向东南亚展示其运用权力的方式。(孙文竹 摘译)
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全球气候变化对和平局势的影响2015.06.19
本报告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稳定和国际政治的影响。作者呼吁各国领导人加强全球气候合作,提出整体性解决方案。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威胁扩散者”,它能够通过七种方式与其他全球问题产生联系,从而加剧社会不稳定乃至冲突。这七种作用方式包括:地方性资源竞争,不安全的生活环境及其引起的迁移行动,极端气候事件和灾难,食物价格波动与供应不稳定,跨地区水资源的管理,海平面上升与海岸线后退,以及全球气候政策可能带来的非预期效应等。(张亮 摘译)
美国史汀生中心:直面全球治理危机2015.06.16
随着气候变化、经济震荡、网络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着种种挑战,呼唤着新的全球治理工具、网络和制度的出现。为了更好地开展全球治理,国际社会需要对“司法”和“安全”有更好的理解,从“司法安全”这一角度,回答“谁负责”、“谁决定”、“什么对策”等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构建一个各国相互支持的,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张亮 摘译)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