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智库建设热火朝天 ——创新体制机制
一年来,新生智库不断涌现、高调建立,已有智库转型升级、强健机体,各类智库之间组建联盟、“合纵连横”……中国智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渐形成全新业态。
数量“井喷式增长” 新智库争相建立
近年来,我国新建智库数量可观,2015年更是“新面孔”频现。纵观这些智库,三个特点尤为鲜明——
在职能定位、研究领域方面,专业化、特色化追求比以往更明确。新建智库中,大而全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相对少见,追求专业精准的特色化智库占据主流。例如,1月7日成立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以服务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为直接目标;12月5日挂牌的新型社会智库——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以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和发展、促进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心工作,未来将深入开展竞争力评价和科学技术评价研究。
围绕国家大政方针中热点议题设立机构、开展研究者较以往更多。最为突出的当属“一带一路”战略,一年内以其为研究对象的新建智库如雨后春笋。与之类似,聚焦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的智库也形成热潮。
在发起方组成、资金来源、人员构成等方面,更加灵活多样。新建智库中,由多方联手、有效配置优势资源而建立的智库比例上升。例如7月8日成立的江苏紫金传媒智库,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组建,南京大学携手江苏省四大文化企业和传媒集团,整合南大学科力量创建而成。各大传媒集团注资成立基金,基金收益用于支撑智库研究与相关活动。
在国际化方面,普遍起点较高,涌现出一批中外合办的新型智库。例如山东大学组建了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致力于通过多元开放、协作共享的方式,在整个东亚地区研究领域成为有国际影响的智库。
改革体制机制 原有智库积极转型
2015年,各类智库,特别是原有智库机构均对自身体制机制进行了改革,表现出如下特点:
完善智库建设顶层设计,提高智库建设在整体工作中的比重与层级,为智库建设与研究划定“路线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明确由院党组承担智库工作主体责任,全面建立健全智库建设综合协调、督办督查机构及追责制度。同时,构筑“院—所—专业”三级智库格局,大力推进三个层次的智库建设:全院作为综合集成的总体智库;各研究单位作为具有学科优势的学科智库;集中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意识形态研究智库、财经战略研究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11个专业化智库。
中国人民大学将新型智库建设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内容,全面推动学校智库建设,使之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新增长点。2015年,该校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采取分类引导和协同发展的策略,构建了以“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主架构的智库体系。
中央党校把智库建设作为创新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着重破除束缚智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专业智库建设为重点,以项目组为载体,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的组织机制;中国科学院成立科学思想库建设委员会作为智库建设领导决策机构,并于2015年6月整合成立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统一开展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重大问题咨询研究。
深化科研组织形式与管理手段改革,保障研究可持续开展,提高智库研究水准。
国家行政学院智库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三位一体”体制机制,围绕教学培训主业,打造决策咨询研究链条,促进咨询、科研与教学成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选题统筹协调方面,每年围绕中心任务确定2~3项“三位一体”选题,以选题为龙头统筹教学科研咨询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突出专业导向,提高科研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建立中央交办任务的快速响应机制;加大课题组织的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力度;实行研究成果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明确三级送审质量责任制度;全面推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强化行政部门的科研服务角色。
上海社会科学院通过基金会为高端智库提供多元化经费支持。2015年,在已有的“上海国际经济交流基金会”基础上,新成立“上海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建设基金会”,探索建立长期跟踪研究、持续滚动资助、后端奖励的新型科研资助模式。
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力推引才、用才、育才机制改革,夯实智库发展的人才之基。
山东社会科学院把开展创新工程与智库研究结合起来,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实现较大突破。推行处级干部轮岗制度,下决心解决“双肩挑”问题。同时,空余出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缓解了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晋升压力。同时,打破职称、职级限制,以研究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为标准,使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复旦发展研究院着力构建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分布广泛的研究学者队伍,还建立了兼职研究员队伍,探索博士后培养与智库工作的有效对接机制,并率先以建立社团、招募助管助研等方式吸纳本校学生,专门设置“智库学术助理”项目吸纳其他高校学生。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形成了“小机构、大网络”的社会智库运行模式和机制,建立了由来自50多个中央相关部委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200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大网络”,提高社会智库人才使用的有效性。
探索更加适合智库特点的薪酬、评价及激励机制,为智库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开辟可持续发展通道。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建立健全智库研究激励机制,对优秀决策咨询成果实行即时兑奖、双年评奖,并把咨询成果同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一起纳入教师工作量统计范围。
北京大学在原有的教授序列基础上为智库队伍开辟了新的研究员序列,智库研究员同样有事业编制,同样可以申请升职,薪酬也与教授序列一致。
上海高校智库探索成果认定机制,实施分类评价;探索高校教师智库成果与职称晋升挂钩。市教委和部分高校已出台分类评价指导意见和政策,对于智库人员的认定将更多体现在其所著的专报、蓝皮书系列、专著等。
国际交流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得以提升。
2015年,一些国家级高端智库的对外交流更加机制化、常态化、纵深化,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也更加频繁:6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以“全球可持续发展:2015年后新路径”为主题的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9月,举办第七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11月,举办首轮中日企业家和前高官对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15年更加注重开展高层次、宽领域和多渠道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起三个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该中心承担了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提出的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筹建任务,代表中国政府加入经合组织发展中心,有四项对英合作纳入习近平主席访英成果,并成功举办“丝路国际论坛2015年会”。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于2015年1月获得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咨商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扩大我国智库和社会组织的国际影响和话语权,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比利时布勒哲尔国际经济研究所、日本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等国际智库建立了机制性合作关系。
智库联盟风起云涌 国内国际协同合作
“智库联盟化”“智库网络化”堪称2015年智库界的突出现象。具体划分,有以下几种类型:
区域性智库联盟:
山东智库联盟——7月挂牌成立,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发起、邀请省内各类智库和各市社科院加盟。至今已举办多场“泰山智库论坛”,与潍坊市人民政府、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地市政府、研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美国兰德公司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研究合作备忘录。
宁镇扬智库联盟——9月在南京揭牌,是江苏省内第一家区域性智库联盟。是南京、镇江、扬州三市社科联、区域内社科类科研院所、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开放性智库联盟体。
此外,甘肃于7月成立安宁智库联盟三方学术合作平台,为甘肃省委、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于2014年成立的湖南智库联盟、由沿边九省区社会科学院组成的中国沿边省区新型智库战略联盟等区域性智库联盟工作也有新推进。
行业性智库联盟:
中国运输与物流智库联盟——8月7日,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携手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科学研究院、公路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成立。为交通运输业及物流业发展献智献策是其核心职能。
上海高校智库联盟——经过两年运转,上海高校智库联盟逐渐建立起一套由内环、中环和外环构成的智库网络,逐渐形成了实体化建设的新型科研组织形态、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机制、柔性人才评聘机制、新型成果认定机制,创造了高校智库协同发展的“上海实践”。
主题类智库联盟:
围绕“一带一路”构想而设立的各类智库联盟,是2015年最为醒目的“联盟”大军。主要有:
4月8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10月17日,复旦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47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联合建设的“一带一路”高校国际联盟智库;11月8日,17家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倡议发起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联盟。
其他于2015年成立且规模较大的主题类智库联盟还有:
中国语言智库联盟——11月3日,31所高校、23个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中国语言智库联盟,形成并发表了《中国语言智库联盟倡议》。
中国科技金融智库网络——11月29日,天津财经大学科技金融研究院、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等12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
互联网治理智库联盟——12月6日在京成立,由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发起,14家互联网智库单位联合组成。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治理智库联盟。
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12月27日,由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起成立。
国际智库联盟:
蓝迪国际智库平台——4月15日在海南正式启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巴基斯坦中国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商务部五矿化工商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埃森哲公司等机构共同发起设立。
丝路国际智库网络——10月29日在西班牙马德里成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员有来自27个国家的主要智库,以及经合组织发展中心、亚行学院等国际机构。三家伙伴机构分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英国48家集团。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12月16日在京揭牌,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将打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框架下二轨交流的智库平台。
“智眼”观察——
新建智库给中国智库界带来新鲜血液,但问题突出:低水平、同质化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造成资源浪费和无效劳动;“智库”名称被泛化、被滥用甚至被歪曲,一些机构以“智库”之名自我标榜,影响了智库的总体形象。建议对照《意见》中八要素反观自省,规范智库建立与建设。
2015年,智库外部管理体制与内部治理机制有了不少突破,但很多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构想多于实施;相当一部分改革是从易行易改的环节着手,真正束缚智库发展的一些要害因素还未被触动;很多改革停留在个体化、区域性探索阶段,有益经验能否向全国推广并得到普遍应用,有赖于政府管理部门与智库自身的共同努力。今后,应锲而不舍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体制改革、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改革、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智库联盟的“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值得期待。建立智库联盟有助于增强协同创新能力、集中优势资源、促进人才流动,但是,如何避免“为联盟而联盟”,表面功夫大于实际内容?如何让松散的、自发的联盟真正发挥作用,实质性运转?如何充分调动并聚合联盟成员的优势、能力,获得数倍于前的成绩?这是各个联盟下一步需着重考虑的问题。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