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2016国家治理创新年度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副院长、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杨光斌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蓝志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学系主任孙柏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祁凡骅教授以及报告执笔人王丛虎副教授、刘鹏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报告发布会。
报告发布会由孙柏瑛教授主持,刘元春院长代表主办方致辞。
本次报告由一项总报告与三项分报告组成。祁凡骅教授首先代表人大国发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国家治理创新年度总报告》。报告系统回顾了国家治理在2015年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与路径创新,认为创新已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2.0版的核心词与典型特征。总报告分为政党治理、政府治理、依法治理、社会治理、治理挑战等五个部分,祁凡骅教授主要介绍了总报告的第一、第二与第五部分。
政治治理方面,国家治理的宏观指导理念渐趋成熟。随着“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由“使命”、“愿景”、“战略”、“执行”组成的国家治理理念整体架构已清晰呈现。同时,铁腕反腐继续扩大战果,“三严三实”教育、重树政治规矩使党风、政风的转变成果进一步巩固,政廉风清的政治生态值得期待。
政府治理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内部外经济形势,中央政府信心不减,逐步摆脱传统短期强刺激路径依赖,通过简政放权、创新驱动、提速开放型经济三大“组合拳”持续激发市场活力。2015年又可谓是“国企改革年”,“1+N”国企改革制度文件体系密集发布,坚持放管结合、持续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改革重心,未来国企改革仍将在稳妥、谨慎的步伐中前行。
总报告最后指出,国家治理的挑战永远存在。当前我国治理现代化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治理理念能否更好、更快地转化为政策、行为;二是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阵痛能否成功渡过;三是新的激励机制能否尽快形成;四是与民生相关的议题能否优先、有效解决。
杨光斌教授做了题为《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的一般理论》的分报告。他从为什么需要“国家治理能力的一般理论”出发,提出不要让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而“中国”是形成国家治理能力的最好资源。报告中提出国家治理能力是意识形态权力--经济权力--军事权力—社会权力—政治权力关系互动的结果,国家治理能力研究范式包括体制吸纳能力、制度整合能力以及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力。在普遍性的全球治理危机下,中国国家治理能力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是表现在体制吸纳力方面的话语权问题;二是表现在制度整合力方面的既得利益集团问题;三是表现在政策制定-执行力方面的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尤其是资本市场领域的专业化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丛虎从依法治理角度,做了题为《法治政府•法治中国2015》的分报告。报告认为,法治政府、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着眼国家战略大局,确保国家全面安全;二是着眼国计民生,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三是简政放权,强化依法行政法典化;四是持续高调反腐,促进腐败治理法治化。报告同时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未来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法律制度完善与法律实施效果的挑战、转型时期政府与政府职能法治化的挑战、政府简政放权与强化事中事后监督的挑战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鹏从社会治理角度,做了题为《迈向精细化的中国社会治理》的分报告。该报告将2015年作为中国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起始之年,分别从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组织与社会参与四个方面,对2015年社会治理创新成就进行了回顾,并对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做了分析与评价。报告最后提出了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精细化进程的五大发展建议:推进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实施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智慧治理战略,加快推进社会服务供给过程和方式标准化,有机整合社区动员和社会参与以及推动社会参与创新的顶层设计。
报告发布完毕后,蓝志勇教授对报告内容作了精彩评论。报告课题组成员与现场媒体代表互动,就国家治理有关话题进行了讨论。
《国家治理创新年度报告》作为国内首部系统反映国家治理创新的白皮书,自2015年起发布,本次为连续第二年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将秉承国家首批高端智库的使命,持续致力于将“国家治理创新报告”打造为重点智库品牌项目。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