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是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又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出现了智库热。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热潮中,我们应正确处理以下六个关系。
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的关系。基础研究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将复杂现实简化,抽出关键变量,找出其逻辑关系,并进行合理阐释。对策研究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重在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只有以厚实的基础研究作支撑,对策研究才有力度与深度,否则对策研究就是无源之水。因此,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坚持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并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一些所谓“智库”为了快速提升关注度,短平快地推出系列“点子”。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科研考核与智库考核的关系。由研究目的决定,基础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学术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等,而对策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被有关部门采纳、影响决策等,二者的考核标准不尽相同。在同一个机构内,平衡好对这两类研究的考核,是智库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运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练好内功与对外宣传的关系。练好内功是智库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综合性研究,为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服务,必须练好内功。同时,对外宣传对智库来说也非常重要。美国的著名智库在对外宣传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比如,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运用网络等媒体,立体化、多渠道地宣传自己的成果。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智库建设与服务保障的关系。智库建设离不开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一是依托“云”架构,建立统一、海量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型信息数据库及数据过滤系统,把握核心数据,建立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情反馈系统,为有关部门及时有效提供服务。二是借鉴美、英等国智库的做法,由研究助理承担后勤保障,为研究员节约大量时间与精力,以提高智库效率。三是提高智库融资能力。智库要应对激烈竞争,实现有序稳健运行,提高融资能力十分重要。在欧美发达国家,智库领导人一个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募集资金,保证智库持续发展。
立足中国与国际化的关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以追求我国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解决我国实际问题为导向,服务我国公共决策;绝不能简单照搬国外模式,防止智库议题被他人掌控,甚至损害我国的利益。同时,应坚持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拓展与国际一流智库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话题讨论,发出中国声音,进而引领一些话题的讨论方向,以至主动设置议题,增强国际话语权。
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关系。智库建设归根到底要靠一支高素质、跨学科、多类型的人才队伍。高素质要求智库人员具备国际视野,学贯中西,了解国情,熟悉国内政策环境;跨学科要求智库人员知识结构合理,一专多能,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多类型要求智库人员具备跨领域工作经历,能较好地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增强智库的影响力。目前,我国智库与政府机构之间人员流动比较少。智库人员应更积极地了解政府有关部门的运作程序、机制,以便更好发挥咨政建言功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