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建设。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再一次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智库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了推进中国智库建设的方向,是今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指南和遵循。
中国智库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引导各类智库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中国的智库建设要根植于中国大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在一些人看来,智库是西方舶来品。前些年,伴随“智库热”的兴起,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智库运营模式几乎成了一些人心中的模板。有些人以美国的智库标准来衡量中国,认为中国智库刚刚起步,智库数量不少但水平低下,称“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机构都不是智库”。有些机构追捧或迷信一些所谓的智库排名,在某些偏颇而不严谨的国际智库排行榜面前患得患失、妄自菲薄。也有一些人断定,与西方国家智库相比,中国智库缺少资金或独立性,没有思想市场,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等。
实际上,即使不谈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过程中悠久的“智囊”、“谋士”传统,就在近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一直有着有别于西方智库市场的内参信息报送系统,积累了有效而丰富的中国经验。中国智库建设一定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自主性;要牢牢把握好智库建设的方向,努力构建一个梯次鲜明、布局合理、专业性强、发展有序、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体系,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
习近平同志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国的智库建设必须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立足国情,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强调自主性、民族性当然不是闭门造车。二战后西方出现了众多专业性的智库,也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有益做法,我们仍要加强与国外智库的交流与合作,适当借鉴国际经验,但不可迷信、照搬境外模式或全盘“与国际接轨”。鉴于智库建设内容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中国智库的建设目标不应当是“独立化、市场化”,而是生产“科学性、客观性、人民性”智库产品,力争成为决策机构“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的参谋和助手。中国智库建设必须首先立足中国实际,汲取中国经验,服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表面的、形式上的国际化或现代化。如果不辨良莠,一味用所谓的国际标准评价中国智库甚至规划智库建设,这无异于削足适履,歪曲了中国智库的本质属性,把智库建设引向歧途。坚持质量与内涵为先
推进中国智库内涵式发展,关键是提高各类智库应用对策研究质量和水平。近些年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推进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以来,各地各部门行动起来,积极推进智库建设。但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当下“智库热”中,智库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只顾机构发展速度、不顾研究成果效果影响的现象。一些智库产品既缺乏高度,也缺少深度,悬浮于社会问题和决策层中间,游离于学术、政府部门之外。有的智库机构专注于改头换面,关心对外包装或智库排名。有的专家打着智库的旗号,忙于争课题和项目,却疏于深入调研。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以“一带一路”为名的智库如雨后春笋,相应产品也不断推出,但不少成果低水平重复,研究浮于表面,成果空泛,远离政策研判和企业决策需求。总之,“库”多,“智少”,有影响的智库不多,管用的智库产品更少。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和优势所在。我国拥有比较完备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研究对象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们还有着一支数十万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队伍,不仅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样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而且还有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级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等五路大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荟萃,集聚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和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青年骨干,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能够也理应成为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担好思想库和智囊团双重身份
智库研究要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智库特别是高端智库要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必须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如果智库工作远离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实际,与党和政府的工作“贴不近、靠不上、用不着”,闭门造车,满足于象牙之塔,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因此,中国智库工作者应准确把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需求,紧紧围绕实际工作中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推出切实有效的研究成果,提出高水平的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真正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智库研究还要“顶天立地”。智库的应用对策研究无论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别于书斋式的学术研究,只有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炼研究素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智库工作者应立足当代,立足国情,着眼世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既了解历史又了解现实,既认识中国又认识世界,从深入的调查研究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服务决策是本 智库排名是末
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一种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我们反对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面对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一些智库排行榜,我们应保持定力和审慎。近年来一些国家或非政府组织热衷于搞全球范围内的各类机构评价或排行。由于西方大国主导着话语权,这类评价排行多是反映西方大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常常落入“被排名、被贬低”的境遇。与一些经济类排行一样,这些教育、文化类排行榜的背后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考量。一些智库排名也不例外。看清这一点,对于“智库热”中的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尤为重要。因此,中国的智库既要重视搭台唱戏,更要重视研究内涵式发展。扩大媒体影响力要量力而行,切不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中国智库要提升自身的价值,提升在党和人民心中的分量,归根到底是提高对策研究水平,提升服务决策能力。这与西方某些依靠资本的力量、借助媒体对内鼓动党同伐异、对外宣传西方中心论和输出民主、鼓吹文明冲突论等获得国际影响力的智库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总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要立足中国大地,不能盲目套用西方模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一定要把握好国情、社情、世情,苦练内功,着力推进学术成果转化,抓好应用对策研究和信息编报工作,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质量,开辟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新局面。相信借助中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东风,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面能够交出更多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