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曲建:如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来源: 综合开发研究院 | 作者: 曲建 | 时间: 2016-07-07 | 责编: 王琳_观点

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立“挺”促“升”,一举扭转了连续多年的下滑局面。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干”的共识,干事创业劲头高涨。

干,该怎么干、走什么路,如何解放思想,实现洛阳复兴?昨日,洛深合作领衔专家、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以《开放型经济与区域发展》为题,为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发展课”。

动力:“五大动力”驱动经济转型

城市发展,百舸争流。所有的地区都在出力、流汗,竞相发展。

然而,梳理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可见:有的城市天蓝水清、花红草绿,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有的城市污染严重,却发展迟缓。

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驱动城市发展“引擎”的动力和质量不同。

未来,洛阳发展的主动力和主战场在哪里?驱动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五大动力。其中,前两者为传统动力,后三者为新兴动力。

第一大动力:劳动投入

  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与是否不断增加新生劳动力密切相关。以深圳为例,20世纪80年代,深圳只有3万人,而如今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为深圳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力。不仅如此,令人吃惊的是,深圳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9岁,人口红利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发挥作用。

  放眼全国,如果一个地区还呈现劳动力外移,而外部人员进入缓慢的状况,那么该地区经济增长势必受到影响,并将丧失未来发展的机遇。所以说,构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一环就是引进人才。

第二大动力:资本投入

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稳增长。目前,货币和财政政策进一步宽松、股市进一步调整,大量资金、资本将注入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招商引资,寻求更多资源为我所用。如今,在新一轮经济调整期,洛阳一定要抢抓机遇,把资金、资本、资源导入洛阳,推动发展。

第三大动力: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圳就深深尝到了创新的甜头。比如,华大、光启、大疆等研究机构,每一个都实实在在支撑起一个经济链条。其中,大疆无人机项目用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世界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基地。

在洛深合作背景下,我们把关注点放到科研机构上,就是要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强大的生产力。

第四大动力:教育创新

未来竞争,不仅要看“人多不多”,更要看“人精不精”。一个人才能带来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能形成一个产业的源头。所以,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此外,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培育和产业文化传承,也将极大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洛阳拥有数十年的工业化基础和发展经验,积累的一大批产业工人队伍,将是开放招商的重要砝码。

第五大动力:制度创新

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制度创新和改革是激发发展活力的关键举措。早在五六年前,深圳就已启动大部制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大幅简化繁杂的工商登记程序。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后3个月吸收的社会资本量相当于过去1年半之和,整个经济面迸发出新的活力。

其实,制度创新涉及面很广,包括土地制度、财政制度等方方面面。洛阳要勇于突破,通过局部创新,以点带面,撕开制度创新的口子。

如今,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对经济的贡献已几乎达到了极限。未来,洛阳要着力点燃创新引擎,综合利用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五大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型。

机遇:第四次产业转移方兴未艾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型?要抓住开放型经济下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构建开放型工业体系。

所谓开放型经济,并非单纯依靠出口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个互动的经济体系。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三次产业转移,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产业转移。

其中,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欧洲将传统加工制造业逐步向日本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欧美、日本等加快产业升级,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亚洲四小龙”地区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再次进行重组性转移,欧美、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逐步将劳动密集型及部分低技术型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转移。

每一次产业转移都带来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深度参与第三次产业转移,深圳、上海等城市就从中获益。目前,第四次产业转移已经启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正逐步向内地、东南亚等地转移,这将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与以往不同,此次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转移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型产业转变,相关企业在寻求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更加关注市场开拓。民营企业在转移企业中占据主体地位,约占转移企业总数的70%。

按照产业转移目的,内地承接产业转移可分为成本降低型、资源利用型、市场开拓型、集群吸引型、策略投资型、创业回归型等六种模式。

成本降低型:较之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土地、工资等要素成本优势明显。

资源利用型:由于部分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资源消耗型制造企业通过掌控上游资源供应,提高竞争力。

市场开拓型: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往往寻求打破地域局限,跨区域拓展市场,扩大企业知名度。

集群吸引型:培育主导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后,吸引相关企业及其配套服务项目投资落户。

策略投资型:以多元化经营为目标的企业,瞄准中部地区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改制并购等方式投资,接继原公司的业务、技术或品牌,从而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拥有一项成熟的技术或拥有一个成熟的品牌。

创业回归型:吸引本地籍企业家返乡创业。

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产业转移“长周期”和国内经济调整“短周期”叠加的双重机遇期,洛阳要行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抓机遇、拉项目、找机会、促发展,争取在产业转移中分得更大的“蛋糕”。

策略:搭建开放型产业园区平台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着力通过开放招商,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招商过程中,要坚决摒弃“拾到篮里都是菜”的观念,提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向上游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

  ——在中游精选,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

  ——向下游延伸,积极发展渠道和品牌服务环节

  ——向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领域

开放招商是“技术活”。招商人员不仅要懂行,而且要成为行业专家,深入研究相关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做到招商选资。

在招商过程中,要科学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回答好“有什么,缺什么,凭什么去招商”的问题,学会推销地区优势,针对企业诉求,进行差异化研究,有的放矢地开展招商。

当前,与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差、政府服务效率低等问题。而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搭建高端的开放型产业园区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企业落地生根。

过去,各地产业布局与城镇化脱钩,不仅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而且生产、生活分离,产生很大不便。而新一代产业园区,将着力通过产城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

目前,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建设已经迈入第四代。该类园区在产业定位上,瞄准高附加值产业、知识密集型创新产业;在空间形态上,以打造中高密度高端社区或城市综合体为主;在社会功能上,可实现工作、学习、娱乐、生活四位一体;在服务完善上,配套高端生活设施;在节能环保上,更加注重绿化,提倡低碳生产生活,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类产业。

如今,在洛深合作背景下,洛阳已启动试点建设新一代产业园区。下一步,洛阳要抓好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搭建开放型产业园区平台,尽快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