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月,期刊评价项目部、编辑部有关科研人员在中心副主任姜庆国带领下就文学学科期刊评价先后赴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进行专题调研。
在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建委在谈到文学学科研究与期刊的关系时认为,目前文学学科研究与A类学科期刊呈现很大的不匹配性,研究文学二级学科的学者一般不太关注有些综合性的社科A类刊物,因为这类期刊刊载的往往是泛泛而谈的文章,既不专也不深。他认为,文学学科的评价应突出对二级学科的期刊研究,而不能光着眼于一级学科和通常的A类刊物。期刊最终应服务于学术研究。
从事古代文学学术资料整理、汇编工作的徐正英教授谈到:现在很多古代文学的研究论文是在集刊和以书代刊的载体上发表,文学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大、南大、复旦、北师大和人大等高校中。例如,《国学研究》就是南大以书代刊的代表,但不属于CSSCI。他建议,把一些真正研究学术的的集刊、以书代刊的载体纳入到学科评价中,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学科研究的现状和走向。
人文学院老师陈倩从当下文学研究学科之间已多有交叉的角度谈到,对一些跨类的学科研究文章并没有适合刊发的期刊,或者说现在的文学学术期刊根本不足以体现文学学科的现状和发展。青年教师彭磊也谈到,文学学科是否应该有跨学科的研究和新兴学科的研究?因为现在提供的24种来源期刊已不足以反应学科研究的现状、特点,不少高水平的文章并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针对期刊与学科的关系,文学学科期刊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文学的教师们的生存环境,受现行高校科研考核评价体系的制约,在南京大学划定的C刊上发文仍是教师们的主攻方向。
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教授张宁认为,当下学科评估的趋势是日益数据化,对C刊发文的过分重视,有时失之对真实学术水平的忽略。他建议,数据化的考核之外,还应建立起一套系统真实考核其学术水平的机制和体系,进一步注重专家评价和定性评价。
张哲俊教授也谈到同样的观点,引文率并不代表真实的学术状况,他建议引文率在学科评价中的权重应该降低。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跃红谈到,大量的重要文学学科论文发表在高校学报上,北大、清华和人大大都如此。如果仅凭24个文学来源期刊而忽略了985、211高校的学报,则不能很好地或者说全面地反映文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北大中文系的学术文章仅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部分转载和全部转载的资料来看,绝大部分来源于北大学报上刊载的文章。以北大为例,文学学科发文的特点、趋势与学科研究表现在文学期刊上是错位的。
陈跃红同时认为,文学统计、文献计量学的量化统计不足以反映文学学科的学术热点,有时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有些被引率高,但并不见得是真正的热点,文学学科能用量化指标判断本身就是问题!文学研究被引用多的可能是最普通的、最流行的、最常识的,但也往往是最不学术的。他就此提出两点:不同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不同的;文学期刊中的引用率要慎用,专家的评议是不可或缺的。定量评价在文学学科的评价中是不科学的,不权威的,是非学术的。如何设立一个学科的评审制度,要排除人为因素引发的导致失之公正、学术失当的漏洞,因此需进一步加大匿名评审制度和专家定性评价的分量。
陈跃红建议,做文学学科期刊报告,涉及面要宽,要革除一般意义上的弊端,如转载率问题,影响因子的问题。既然做评价,电子刊物和网络刊物也不应被忽视,传统刊物没发表的,在网上刊发的,也应在统计之列。如果北大做评价,数据恐怕要以百亿条计,把数据引出来,科学分好类,问题就解决了。
中文系副主任、教授漆永祥认为,文学学科的基地刊物不应该被忽视。现在一个现象:一旦列入核心期刊,期刊的权力就很大,但不少核心期刊办刊水平并不高,不仅没有实现匿名投稿,而且文章崇短。漆永祥建议现在学术期刊应关注70后、80后一些有实力的学者。
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廖群就文学学术期刊面临的困难及存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一,网络越来越畅通、发达的时代,网上检索论文成为阅读论文的主要渠道,研究者大都根据问题的需要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下载,并不在意出自哪本期刊,这对如何呈现期刊、杂志的特点、如何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这种形势下还能吸引读者对期刊的关注度,是期刊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其二,网上论文更能及时反映新的学术动向及研究成果,同一类型的文章更多更全面,而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往往滞后于网络。其三,近年来学术期刊主观上似乎也缺乏打造学术重镇、引领学术研讨的意识,极少有意围绕某个论题专门组织文章展开讨论,发表的文章论题比较分散,很难构成学术对话和争论热点。以近十年的《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为例,在搜索到的1308和1837篇文章中,点击“商榷”二字,关于古代文学研究商榷方面的文章仅有6篇。其四,顶级期刊似乎并没有起到引领学术研究前沿和热点的作用。以近几年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文学、地理学、地域文学、家族文学为例,《文学遗产》输入“地域”一词,点击篇题仅7篇,点击关键词为0,点击摘要为15篇;《文学评论》输入“家族”一词,点击篇题仅2篇,点击关键词仅3篇,点击摘要仅11篇。至于文学统计源期刊是否应对现实问题予以关注?廖群认为文学二级学科专业不同,对现实问题关注的角度、形式会有区别。
研究文艺学的杨建刚教授认为,期刊编辑与学科作者的关注点不一样,在期刊中看似热闹的话题并不代表学术的前沿,很多刊物热衷于制造热点,形成外表热闹实则空疏的现象。编辑热衷于引用率和转载,但这常常并不代表真正的学术热点。制造话题容易,但如何展开话题,继而深入研究下去,就难了。
研究古代文学的邹宗良教授谈到,当前学术界对C刊的过度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术的方向,学术文章本来可以在所属的刊物上发,但必须发在C刊上才能体现学术价值的评价导向,使得发文作者都往C刊挤,科研成绩不是看文章的质量,而是看刊发在什么刊上,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学术的发展。
研究民俗文学的刁统菊从匿名评审的角度谈到,匿名评审有优势,但也有局限,比如,受评审专家个人喜好、学术侧重、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专家则不如编辑更了解期刊。至于期刊追求引文率的需求,这导致不少期刊短文章采用得不多。此外,期刊与发文作者联系少,稿件投出去,没有回声,两者之间缺乏互动。期刊不太注重对年轻学人的培养和扶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