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办的“关注现实·引领学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评价报告2015》”发布会在北京好苑建国酒店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高翔出席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教授、少将何怀远,《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编审黄中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司长赵秀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郝立新,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学与出版处处长田敬诚、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沈壮海,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教授叶继元出席论坛并发言。论坛开幕式由中心主任荆林波主持。全国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发布会。
高翔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当代学术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承担着引领和推动社会科学界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使命,任务重大、使命光荣。在当前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中外学术互动日渐深刻全面,学术研究日益多元、多变、多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学术刊物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科研方向,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科学的学术评价,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学术阵地建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积极探索。
高翔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必须坚持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办刊的根本原则,不容置疑、不容动摇,也是我们进行学术评价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科刊物,甚至一些以马克思主义命名的刊物,并不等于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办刊方向问题。办好马克思主义学科刊物,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前提,是基础。马克思主义学术刊物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面对错误思潮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在理论学术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含糊其辞,不能犹豫不决,不能环顾左右而言他。没有理论的彻底,就没有学术的尊严。马克思主义学术刊物要带动其他刊物捍卫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不允许出现价值立场的倒置。在理论是非上决不能“黄锺毁弃、瓦釜雷鸣”,在学术评价上决不能“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二、必须坚持科学性。质量是刊物的生命。坚持阶级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是办好马克思主义学术刊物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兴起与发展,靠的是其真理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学术刊物要赢得读者、赢得群众,必须要拥有一流的学术质量,靠质量赢得声誉、赢得尊严。编辑部要坚持“二为”,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真正把握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与趋势,及时组织和策划选题,刊发出真正对我们这个时代进步有意义的优秀学术论文,把我们的刊物建设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反映当代理论、学术研究前沿的重要平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要严把编辑质量关,用严格的流程,用规范的编辑制度,确保刊物的质量。要通过一流的学术质量,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马克思主义学科刊物,要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在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史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家,从来都是坚持优良学风和文风的典范。当前,尤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推动学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和学术创新的智慧和源泉,使刊发的文章真正接得上地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倡平实的文风,反对空谈和哗众取宠的文章,鼓励学者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科学的真理。
中心副主任姜庆国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评价报告2015》进行了说明。课题组先后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编译局、《求是》杂志社等20家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或征求意见,与40余位知名学者进行了4轮17场次的座谈。按照实事求是、敢于亮剑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时代特色、明确的群体指向、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数据支撑,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14种主要期刊、3.7万篇论文、500余家发文机构及6类作者群体进行了研究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报告2015》。报告建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应以休戚与共的态度,强化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性,拓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讨论空间,及时而积极地回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需求,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和完善的实践路径,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逐步成长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热情而有深度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评价报告2015》的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评价报告2015》解决了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的两个问题,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是最高阵地,力求占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话语权。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教授、少将何怀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现实性,即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有效改造现实世界。通过评价来影响和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发展,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编审黄中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共同成果,最讲科学方法,其品质是与时俱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司长赵秀玲指出,学术期刊是传播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对于学术期刊将依法依规管理和规范,促优促强,引领期刊行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郝立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处理好学术性和政治性的关系、本土性和国际性的关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学与出版处处长田敬诚认为,学术评价有两个标准: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要把握好这两个标准。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沈壮海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评价报告2015》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角度、内容分析、点面结合上有特色。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教授叶继元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评价报告2015》是近几年来期刊评价的新成果,将期刊与学科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是一个新的空间。强调问题导向,重视内容创新,提出中肯建议,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期刊的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评价报告2015》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时代特色、明确的群体指向、突出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数据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报告秉持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导向,高度关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报告注重评价的开放性和公正性,处处体现严肃的科学精神,以精准扎实的数据支撑起每一个判断和结论。报告坚持了严谨的逻辑性,从各学科或专题期刊的基本情况、发文情况、作者情况、关注热点和存在问题与建议五个方面,从形式到内容完整展现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状况。
中心主任荆林波指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成立时间不久,很多工作还处于磨合和探索阶段。评价期刊仅是评价工作的开始,评价学科、走向内容才是评价的目的。为充分了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现状,促进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历史学、法学、国际政治学、中国经济、金融学和综合等八个学科或专题期刊评价报告的研究和写作目标,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走向深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