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又称思想库,是指对制定公共政策有影响力、引导社会形成共识的专业组织,其成熟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公共决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思想和智力的因素越来越重要,智库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深化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定位和发展现状的认识,寻找智库增强自身影响力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具体途径,本报记者对相关智库专家进行了采访。
伟大实践催生智库热潮
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正兴起一股热潮,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我国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权衡认为,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到了需要对已有成就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的时候。同时,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正面临现代化转型,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环境中进一步提升。这些迫切的问题,不能仅靠原有的思想文化生产模式加以回答和解决,必须运用智库这一新的机制和载体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中央党校科研部副巡视员张学森表示,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等艰巨任务,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是决策者必然的选择。
新华社高级编辑陈芳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模式和公共决策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进退取舍,颇费思量。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智库潜在的巨大功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智库发展道路显得尤为迫切。
智库建设仍处破题阶段
正是由于强烈的现实需要,各种类型的智库纷纷涌现并不同程度发挥作用。然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毕竟仍处于破题阶段,尚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
领导干部指导智库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张学森表示:“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很重视智库建设,但对于如何抓好智库建设,虽然初步有些眉目,但总体上仍然经验不够、方法不多。智库建设有智库建设的规律,提高领导干部对智库建设规律的认识以及驾驭智库建设的能力,是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首要条件。”
智库研究与实践需要存在脱节。一些智库产品泛泛而论、纸上谈兵,提出的对策难以落地。对此,陈芳评论道,少数智库研究有坐而论道的倾向,未能紧扣国家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体现专精深,对复杂问题拿出实用、管用的成果和高质量的思想产品。这反映出其自我定位不够清晰,没有深刻认识到智库研究与纯粹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以致部分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创造性。
智库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尚未形成合理布局,整体实力需进一步提升。权衡表示,目前智库与智库之间低效竞争与重复生产问题较多,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还不够多,智库资源亟待合理配置。陈芳说,现有智库机构数量多,但有显著影响力的智库相对较少;且整体上力量较为分散,单个智库力量较弱;同质化竞争较为突出。受制于现有格局,一些智力资源未得到盘活。能否推进智库建设从分散向集聚转变,从单兵作战向联合攻关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能否发展壮大并取得较高的国际地位。
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旗舰
智库建设,有挑战更有办法。就如何凭借智库建设的热潮,顺势解决智库发展遇到的认识问题、内容问题以及格局问题,受访专家们各自谈了自己的思考。
智库建设方兴未艾,其成熟定型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智库学者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权衡表示,领导干部和智库研究者要在各种思潮竞相奔涌的局面中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切忌急于求成,盲目求名。
智库研究要将解决眼前问题与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何绍辉认为,智库建设要兼顾当务之急与长远之计。具体而言,智库建设既要打持久战,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决策咨询制度,营造良好的咨政建言环境;也要打突击战,利用智库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解决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两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在常规性对策研究和前瞻性、储备性问题的研究之间,智库更应关注后者。张学森说:“智库的本意,就是要面向未来,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研判并提出备选解决方案。若如此,智库研究就能避免始终被现实热点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局面,从而发挥全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运用互联网思维,形成各具特色、联合发展的智库建设新格局。陈芳表示,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的便捷检索、新闻背景的同质使用,要求智库产品必须突出个性化才能赢得社会舆论引导权。与此同时,要大力推动智库间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促进不同类型智库的互联、互通、互融,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旗舰,在世界智库竞争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