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樊小菊:日本对华认识是中日关系症结所在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晓曼 | 时间: 2016-07-28 | 责编: 李晓曼

  4月30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访华,中日时隔四年举行外长会谈,并确认了改善中日关系这一大方向。但随后访泰的岸田又鼓动东盟联合“应对”南海问题,不啻给话音刚落的“改善中日关系”浇了一盆冷水,令舆论感叹“翻脸比翻书还快”。

  这种一面谈改善关系、一面继续通过挑动中国与邻国关系来刺激中国的做法的确令人困惑。让人忍不住追问其真意何在,日本到底在寻求什么样的中日关系。

  实际上,岸田临访华前就中日关系做了一次长篇演讲,提出要建立“符合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尽管以大篇幅强调和平友好的“主旋律”看上去很美,但却只字不提近几年中日关系恶化的事实及背后的原因。相反,却把中日间“要应对的课题和令人担忧的事”定义为中国“在东海、南海单方面改变现状”,并“劝说”中国“按规则行事”。

  不难看出,日本在极力掩盖中日间因日而起的问题和矛盾,设法将外界注意力转移到其努力塑造的“中国在东海、南海单方面改变现状”这一伪命题上来。这样,一方面日本可以免于承担使中日关系恶化的责任,同时把中日间今后要解决的课题预设为如何使中国“按规则行事”。可见,安倍政府的对华政策并没有以岸田访华为契机发生转变,而是延续其一贯的“打牌”招数,把南海问题作为一张牌,以撬动中日关系朝于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这种不寻求通过真正解决问题从而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而是制造新问题以转移注意力、获取对华外交优势的做法,必定会为中日关系带来新的障碍。

  当然,作为其外交“政绩”,通过“增加高层交流频次”来展现表面改善、确保中日经贸往来带来的利益仍是安倍政府的政策目标。因此,就形成了日本追求形式上改善中日关系,而实质上推行对华牵制的政策取向。

  这一政策取向反映了当前日本国内精英决策层的对华认识和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日本政策精英普遍认识到国际政治未来角逐的主要舞台在亚太,其中中美博弈是关键。在对华认识上,尽管日本各界极力渲染中国实力、尤其是军力增长,但决策层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却并不十分看好。例如国际问题专家北冈伸一认为,无论从国土、军力、科技等“能力”方面看,还是从国际影响力看,未来20年美国的发展趋势均优于中国。日本国家安保局局长谷内正太郎曾表示,“中国不具备领导世界的条件,原因除了中国本身面临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外,最重要的是中国欠缺领导世界所需要的普适价值或理念,即中国所提供的国家模式对其他国家没有吸引力,因此中国无法取代美国引领世界。”基于这样的判断,日本认为中美之间所谓的“权力转移”并不会发生。按照日本保守势力一贯遵循的站在强者一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安倍政府选择了通过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来与美共同主导未来亚太秩序,而不是寻求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实现真正和解从而一起谋划地区发展愿景。在中日领土争端上,更是依仗美国的安全承诺而拒绝承认存在领土争议,更不愿就此与中国进行对话和谈判,这也是此轮中日关系冷淡的根源。在美国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日本对华政策中的对抗色彩更加浓厚,其在南海问题上的舆论造势也好与美国的海上行动相互策应。

  当然,日本的选择并非完全出于主动,也有受国际环境所迫的被动一面。日本国内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存在分歧,在2009年民主党上台执政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时任首相鸠山由纪夫试图通过强化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建立“东亚共同体”来缓解日本的安全环境,从而实现“对等”的日美关系。但这一尝试在美国干预下遭到失败,又因“天安舰”事件等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而使日本政府重新回到强化日美同盟轨道上。此后,日本国内主张加强与亚洲国家关系的人在政界和舆论界都日渐被边缘化。而日本也在美国诱导和国内保守势力双重推动下,实行更保守的安全政策和对华政策,乃至解禁行使集体自卫权、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彻底成为美国在亚太的棋子。尽管日本把所谓“普通国家化”作为其主动追求的目标,但事实上驻日美军基地的永久化才是日本无法“普通”的根源。

  总之,日本决策者基于其对华认识所做出的政策选择不仅事关日本自身的发展方向,也给地区的未来增加了不确定性,尤其使中日关系增加了新的障碍,而克服这一新障碍并不是增加高层交流这一形式上的关系改善所能实现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