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东北,不会被资本抛弃
文|许维鸿,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首发于环球时报
近一个月来,东北特钢债券违约事件在金融市场闹得沸沸扬扬,使得很多网络写手格外兴奋,渲染所谓“债转股是拉郎配、自欺欺人”,甚至放言“辽宁,正在被资本抛弃”!这些耸人听闻的言论,如果不细加分析,还真是有些蛊惑人心。
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和农业基地,振兴其经济是没有退路的国策,绝谈不上什么放弃东北。7月18日国务院针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召开了规模空前的专题会议,东北三省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思路、吸引更具创造力的民间资本在会议上备受关注。
在笔者看来,东北经济的困局既是东北发展自身的问题,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只不过由于东北三省是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所以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值得金融监管部门格外重视的是类似国有企业债务纠纷,能否依法处理、合规解决资产重组问题,这是树立民间资本未来投向东三省的信心所在。因此,对于迫切需要破题改革新动力、吸引新增投资的东北各级政府,只有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敢于担当、勇于尝试、灵活利用金融杠杆,才能创出一条振兴之路。
第一,供给侧改革的首要核心就是尊重市场规律,通过优胜劣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因此,振兴东北三省必须解放思想,让该倒掉的国有企业倒掉,与其通过银行“输血”维持企业生存,不如政府运用“底线思维”直接补贴愿意“下海”创业的企业职工,结合诸如“提前退休”等分流手段,实现企业依法破产、平稳进入资产重组。按照国内外改革经验,后者投入的财政资源比前者小得多。
第二,人才是现代经济最核心的竞争力,供给侧改革要求各级政府理性看待人才的跨地域流动。针对东北振兴,很多人提出要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针对高端人才的吸引计划。诚然,提出这种思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解决全局性问题显然是不足的。目前,粗略估计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从东三省流出——并不是地方政府不愿意留住这些人才,而是市场规律驱使人才自由择业。如果东北再把有限的教育财政资源用于脱离实体经济的所谓高科技人才计划,经济中坚人才的外流现象更会加剧。
其实,人才的自然流动并非不是振兴东北的机会——中国人自古讲究“故乡”“故土”的亲情,如果年轻人到“北上广深”、甚至是海外闯世界,并在将来带着资本、带着技术、带着产品再回流,岂不是双赢的好格局?
第三,营造一个值得信赖的投资环境、一个新型的政商关系体系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保障。无论是民间资本的吸引,亦或是外流人才的归来,东北要做的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体系。未来五年,对于东三省各级政府而言,供给侧改革思路就是要落实中央政府给企业减负的大政方针,并尽力争取区域性的实质性减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借鉴过去成功经验,无论是新型的政商关系、还是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都要通过营造区域经济的成本优势,吸引民营和外资企业投资,借助市场来发力再造东北经济。
总之,东北经济的问题不是国有投资不足,而是长期性投资结构失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须要有耐心地依靠提升民营和外资投资比例,逐渐提升整体经济效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