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韩秀申:新时期我国对外援助发展战略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晓曼 | 时间: 2016-07-29 | 责编: 李晓曼

2010年8月召开的全国援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援外工作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对外援助实现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对外援助结构不断优化,对外援助规模加速扩大,质量效益大大提高,在巩固传统援外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了援外方式创新。

一、新时期我国对外援助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的影响作用日益提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全世界对中国期望大大提高,十三五时期,中国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对外援助等经济资源与权力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挑战之一

(一)服务两个大局,推动互利共赢的对外关系稳定协调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将面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进入新长态,国际市场需求放缓,我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加大。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前有发达国家堵截,后有发展中国家追击,我国将遭遇更加严峻的贸易摩擦。美国主导的扩大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正在重构国际贸易规则,大国国际规则博弈使的中国面临被边缘化。国内,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个阶段叠加期。中国主动适应世界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新时期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对我国对外援助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外援助服务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利益,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推动改革创新,理顺体制机制,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二) 深化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层次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治理话语权增加。东盟、中亚、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影响力量不可小觑,成为大国角逐政治同盟对象。为改善全球治理机制,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发展潮流。我国国内的体制改革滞后,对新一轮全球化还不适应,同其他新兴经济体一道面临被边缘化风险。我国外援助必须坚持正确义利观,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编织更紧密的利益网络,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贫脱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努力使发展中国家对我国更加友善、亲近、认同和支持。

(三)履行大国责任,提升国际形象地位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加速变革,我国逐步走向治理前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而中国经济实力则相对上升, 全球治理模式也实现了由G8 向G20 的转变,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发言权在上升。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崛起,世界各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各种疑虑,全球贸易失衡、发达国家失业、气候问题等等有时被认为同中国因素相关联。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屡屡被提出来。如何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承担好大国责任,应对各种舆论的挑战,是我国在新时期面临的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援助成为我国承担好大国义务的重要议题,是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焦点。我国对外援助需要顺势而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平衡,合理承担国际责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发展议程制定,不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发挥先导作用,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我国对外贸易逐步改变依赖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局面,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上升,我国同自贸区区域内贸易增长迅速,与拉美和非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成为市场多元化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要把握发展中国家上升期和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深入开拓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市场,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深入参加国际产业链分工,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我国对外援助要发挥先导作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受援国发挥“铺路搭桥”功能,形成与受援国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分工格局。

(五)改善和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瓦解敌对势力围剿,争取一切力量支持,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政治安全是我国深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保障。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搭亚太经济高速发展的顺风车, 同时抑制中国的影响力,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不断提升美日、美韩等双边同盟关系, 维持美国在东亚地位的主导性优势地位。美国通过军事同盟和经济手段( 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实施重返亚洲战略, 中国在南海、东海和多个国家存在领土纷争, 且久拖不决。在这种背景下,应根据周边环境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调整对外援助战略,以持续有效地发挥对外援助的战略作用。

二、新时期我国对外援助领域全面改革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全面的援外发展战略,与大国意识不相匹配

援外决策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战略,更关注援助对象主体间的利益权衡,缺乏地区及全球视角,项目抉择存在被动性和缺乏主动性,疏于大思路大方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援助体系、理念、主体、领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对外援助体系、理念、理论研究等方面发展滞后,中国对西方对外援助体系研究不够,也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外援助理论体系。

(二)对外援助与经济外交缺乏有效配合

我国对外开放与对外援助紧密联系。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多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同发展中大国的地位相比,我国对外援助规模较小,援助方式单一,指导思想还停留在90年代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上,已经难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有很大变化,为国家大利益服务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报告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指导我国调整对外援助战略的根本大纲。传统以援助促贸易、促进投资的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围绕国家大利益,对外援助无论在利用动态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国别领域,还是在算清国家利益大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政策调整空间。

(三)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滞后

我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形势变化。在配套制度、统筹协调、基础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法律建设滞后,跟不上形势,缺乏独立统一的对外援助法律法规;国内对外援助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独立的管理和执行部门,协调难度大,成本高,效率低;在外部协调方面,缺乏与其他援助国以及多边援助机构合作,大大降低了对外援助的有效性;在执行方面,往往多个部门共同执行项目,经常有重复执行或权责不明确等现象;在监督和评估方面,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援助监督和评估体系;在基础投入方面,管理人员数量和结构不尽合理,用于基础建设的保障严重不足。

(四) 对外援助与我国大国形象不相协调

我国对外援助一直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运行,在效果扩散、国际合作、舆引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项目评估方面,受援国对我国援助项目参与有限,导致技术外溢、经验推广的效果有限,受到较多质疑。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对外援助长期游离于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以外,难以在国际平台发挥建设性作用,赢得话语权。在舆论引导方面,手段较为单一,宣传效果不尽理想。

三、我国对外援助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及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 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新时期我国对外援助发展战略明确了方向和任务。

中国是大国,同世界其它大国一样,要有大国的担当,尽大国的责任,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期待,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慎重承诺。中国的外援不是多,而是国力有限,量力而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上升,应不断增加对世界的贡献,对外援助资金将逐步扩大,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是中国应该承担国际责任。

新时期,和平与安全、社会服务、共同发展与人道主义等多元平衡是中国对外援助战略目标。具体的说六大战略目标:升级南南合作,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坚持正确义利观,履行大国责任;注重民生进步,推动多元平衡;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增强话语权;推进和平发展,维护中国在全球的利益。

升级南南合作,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同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水平和层次,增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能力,丰富南南合作的内容,拓展南南合作方式,使南南合作在国际发展议题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促使发达国家重视发展中国家诉求,缩小南北贫富差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

坚持正确义利观,履行大国责任。推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做到“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选择政治上对我国友好,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经济条件好,制度优越、有合作前景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援助核心目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建设和政府治理能力、环保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南北贫富差距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粮食危机、流行疾病等全球面临的挑战,开展人道主义援助,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影响;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结构和格局的调整中,实施国际人脉网络工程,形成遍布全球发展中国家网络,维护全球华人的利益,同发展中国家一起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为发展中国家营造一个更为公正和平的发展环境。

注重民生进步,推动多元平衡。推动最低收入国家民生进步作为经济外交工具,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主,把其中政治上对我国友好的重要贸易伙伴、承包工程市场、投资地国家作为重要援助对象,纳入我国的人脉工程,积极帮助这些最低收入国家改善民生,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经济外交、贸易、投资及合作的综合效应,强化我国在在这些国家的商业和利益沉淀。

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新时期,世界经济进入新长态,外部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的国际诉求增多,国内外贸依存度较大,要素成本上升,产能过剩,能源资源短缺,环境约束加大,企业跨国经营参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处在工业化期,市场规模,资源禀赋,增长潜力巨大。参与发展中国家建设,促进产能转移,切实抓住利益契合点,与发展中国家深化政治经济合作,加强文明交流,实现互利发展、共赢发展和合作发展。

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增强话语权。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的影响力在上升,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议题设置权、话语权不大,实力不硬,号召力不强,在很多领域难以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应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以全球发展战略为中心,以国家安全为中心,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有效利用多边平台,塑造好大国形象,提升影响力和号召力,争取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参与国际规则的重建,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和平发展,维护中国在全球的利益。我国对外援助的基本任务是配合新时期经济外交战略全局,积极推动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周边互联互通、走出去和市场多元化等重大战略,将对外援助纳入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重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提升决策和管理能力,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有效的运用援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创新援助方式,提高对外援助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战略能力,为国家大战略服务,提高援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球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四、我国对外援助战略布局

“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外援助资金将以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方式为主,以项目贷款和无政府贷款为辅,逐步增加后两项比例。对外援助金额规模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

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围绕国家“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关系地区布局,我国地区战略布局应进行一些相应调整。

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根本,是中国外交的基础,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中国对外援助受援国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东欧等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其中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的援助比重保持在二分之一左右。为促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自身和平发展的需要,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在投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同时,应加大对周边亚洲国家的投入。

亚洲及周边国家。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亚洲周边国家将是我国援外工作的重点。援外的优先地区是东南亚、中亚和南亚,这是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互通战略的重点合作区域。通过对外援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为我国发展塑造和维护一个和谐的地区及周边环境。

其他战略资源来源地。从战略资源的角度考虑, 中亚地区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中东、非洲和南美洲应该是中国援助的重点。其中非洲、大洋洲岛国和拉丁美洲是我国新型战略伙伴。支持同这些地区双边、多边、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地区的利益汇合点,以实施自贸区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重点,推进投资、贸易和服务流通便利化。

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同发达国家合作模式,本着大国优先的原则,应在援外优惠贷款中划拨一部分用于正在处于债务危机的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投资前期可行性研究或者基础设施建设,将给中国企业在美国发展创造一些条件,进一步改善中美大国关系。

五、我国对外援助方式和领域

“十三五”时期,中国对外援助方式主要包括援建成套项目、提供一般物资、开展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派遣援外医疗队和志愿者、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减免受援国债务、给予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支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等。

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将主要分布在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人道主义援助、发展能力建设和贸易促进等领域,重点帮助受援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改善基础教育、医疗状况和环境条件,应对自然灾害,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

六、我国援外方式改革

“十三五”时期我国援外方式改革应在以下方面突破:

经济技术援助。重点支持经济基础设施和贴近民生的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硬件、材料和技术等要素组合效率。丰富经济技术援助内容,组织青年、老年志愿者参与经济技术合作,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

社会发展援助。更多采纳社会发展援助本土化模式。推广和受援国的合作,由受援国来实施一些项目。根据一定的计划,而不是按照某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向受援国提供的援助,当地实施、当地运营、当地受益。

国际合作援助。增加多边援助的比例。多边援助的优势在于能够统筹各国的捐款,更有效地配置使用援助资金。较大幅度增加对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地区性开放银行的援助规模。

软实力援助。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传授发展经验,通过派遣政府顾问和专家,提供规划和技术指导;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鼓励我国的文化跨国传播与融合,让国际社会更加理解和接纳我国的核心价值观。

逐步推进对外援助主体多元化,创新融资方式。利用民间机构开展援助,吸引社会团体、国际机构、民营企业和基金资金参与对外援助,选择合适领域,委托合适机构承担援助项目,参与项目前置管理和项目的评估。

七、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丰富援助方式,稳步推进援外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健全援外管理体制架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推动改革创新,理顺体制机制,调度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二)完善对外援助法律体系,实现对外援助法制化管理。落实好《对外援助管理条例》,加快颁布《中国对外援助法》,推进对外援助相关法律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对外援助纳入法制化管理,决策行为有法可依,依法行事,提升对外援助运作的宏观、社会和经济效率。

(三)加强管理机制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商务部牵头,外交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对外援助部际协调机制,逐步构建战略主导、统一对外、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对外援助管理基础工作,加强执行机构队伍和管理能力建设,全面完善监督制度。

(四)确保对外援助项目质量,改进优惠贷款管理。制定对外援助工作的评估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制定科学指标,对受援国进行分类动态管理。委托给国内外咨询公司进行独立评估,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五)推动援外队伍建设,建立对外援助人才培养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打造一批专业化项目管理机及执行队伍。对现在从事援外管理和研究的人员也不断的进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援外工作的管理和研究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六)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宣传。建立网络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回应社会对援外资金有效率的合理诉求,对外利用各种国际会议场合,加强宣传,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对我国对外援助持否定态度的论调。

(七)加强理论政策基础研究。针对新时期我国对外援助的战略定位、法规建设、经济外交对重大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围绕加强软援助、应对气候变化、优惠贷款改革、参与国际合作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政策研究。

(八)推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一路一带战略。同金砖国家之间要开展全方位的经济合作,配合在贸易、投资、金融等各领域采取行动,积极落实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加快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 帮助有关沿线国家开展本国和区域间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共同推进前期预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