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您刚才说了这么多的评价方面的工作,这些方面的工作对智库的发展有哪些帮助?
荆林波:智库,是一个自然发展的演进过程。从有智库以来,那么智库怎样去衡量,怎样给它做绩效评价,就是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那么从目前来看呢,全球有学者在做,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迈甘做的评价报告,这个报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是国际上很多人士对他也有很多批评,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由于他做的比较早,不可否认这份报告是目前全球影响力比较大。评价中心成立了以后就致力于在智库评价迈出第一步。所以在成立之初,我们团队人员掌握的外语语种超过九种。做智库评价首先是立足要构建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智库。我们提出了AMI的评价指标体系,所谓的 A就是吸引力,某个智库吸引了什么资源;M管理力,M意味智库怎么运行,机制、体制、人财物的运行以及战略定位等等。I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就包括:政府决策的影响、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学术界有影响、国际的影响。所以AMI体系是一个相对比较合理,充分地结合了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也特别考虑到智库流程的管理。所以AMI指标,这个全球智库报告在在去年发布以后,引起了国际和国内的广泛好评。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讲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运用这个来评价智库的一个具体的案例。
荆林波:首先,要界定哪些是智库,国际国内有零零总总定义,智库要具备三要素:属于一个机构、是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们就把智库做了筛选,国际上有一些学者认为有六千家,我们筛选以后确确实实找到可评价可采集的数据的是1800家左右。至于怎么评级,就要采集各个智库样本和数据,有几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的采集,首先发问卷、定向投放等,我们邀请做智库的专家和智库本身的人员以及对智库熟知的人员做定向级的小范围的问卷和座谈会。像社科院有4000左右的在职研究人员,4000左右的离退休人员,还有4000左右的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尤其是国际研究方向有8个所,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Email网络上利用这个向他们进行咨询,之后到了实际的一步,最踏实的一步就是做实地调研,直接到智库,我们在短短的两年左右的时间里面跑了一百家以上的智库。我们把这些数据采集来过滤确认评分,更重要的我们还要参考大量的客观数据进行评分。当然在调研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就是有些智库明确表示不参加评价。我们一步步走过来,最终筛选出359家智库做了排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