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在会上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有企稳态势,但依然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因此要加强政策的配合协调。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企稳有几个重要表现:
第一个方面,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今年的增长速度比较特殊,前三个季度的增长速度均为6.7%,可能全年还是6.7%,从环比的角度,三季度环比增长1.8%,二季度是1.9%,这两个数还都体现经济比较好的状况,在经济稳增长的同时,结构在优化,比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达到52.8%,消费拉动占到71%。
第二个方面,三大需求之间有一定的有机协调。投资方面,工业投资,有一种企稳态势;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接近20%,这个速度还是比较高;房地产投资也相对较好,现在保持在5.8%的合理水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民间投资也挺好,民间投资一到八月份是只有2.1%,一到九月份有2.5%,拉高0.4个百分点,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消费能达到10.4%,还是一个不错的增长,出口在全球状况不好的背景下,我们很难达到一个非常特别的程度。
第三个方面,供给侧改革取得了成效。三季度煤炭下降了10.5%,同时钢铁、有色、煤炭这几个方面价格也都呈现了一定的回升趋势,实际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整个的状况在变好。
第四个方面,“一带一路”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最近杜特尔特访华,跟中国加强关系,这一点之所以能够成功,本身就是“一带一路”战略重大的成功和效果。体现了市场、资金以及做实事对全球各个国家都会产生相应的吸引力,下一步对一些特殊的国家,比如说新加坡,韩国,甚至包括澳大利亚,这些“一带一路”相关,也会有更加向好的外交关系。
经济好转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经济中间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
资金还存在一定的脱实向虚,同时人民币汇率以及资本流动也面临一定的压力。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取得相应的成果,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中国整体的政策应该说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总体上采取的是“短稳长调”的平衡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处理的就是一方面针对全球,全球经济增长比较低速,全球的贸易增长更加低速,这个时候全球缺少增长点,同时全球也面临结构调整。中国是属于既有结构性问题又有周期性问题,但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总的政策需要考虑了几个角度: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同时加大推进“一带一路”为主导的对外开放,这中间实际上在实现短期能够稳增长,长期能够转型升级,同时又能够有利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这里面实际上政策的综合效应在发挥着一个很好的效果。
有关对策的目标希望“短稳长调”,实现中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同时要能够对内对外稳定市场预期。稳定预期的几个要素就是:经济要平稳增长,结构要不断优化,同时要向外界释放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并且中国会坚定地推进对外开放积极的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这么一来就涉及到几个具体对策: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同时释放总需求,不要因为供给侧改革取得一些成效反过来就影响了整个改革进程。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坚定地推进供给侧改革,把僵尸企业该去掉去掉,同时把整个过程推向深入,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成效是为下一步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好条件。怎么释放需求呢?中国有大量的存款,如果过渡到借款消费,将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动力释放的过程,所以这个时候重点要做一些相关的改革,比如说教育、医疗、养老等,这些方面如果做好了,很多钱都可以用在消费上。
另外,稳固推进“一带一路”加人民币国际化。总体上来讲中国的“一带一路”得到了全球认可,再加上“一带一路”为全球将会创造一个巨大的新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到“一带一路”要和人民币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
还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要保持适度的中性。短期来讲不一定要加息,同时强化市场预期,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降准来对冲。
拓宽财政的稳增长空间。重点加大对补短板领域的支持力度,拓宽财政空间。
有序的释放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人民币的有序升值或者是贬值,是未来的重要政策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美元加息可能带来的因素特别值得关注,既需要知道美元加息的实在因素也需要防止大家对美元加息的过度解读。从长远来讲是一个国家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但是短期外汇储备保持一个较高额度还是有利于稳定,在全球低利率或者负利率的情况下,要加强海外的资金筹集,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不要简单的兑换所谓的外汇。
最后,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加大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力度,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同时建立虚拟经济监控体系,抑制虚拟经济自我膨胀,引导金融创新的自我发展,对金融创新试图并举,服务于实体经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