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由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城镇化蓝皮书: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国家行政学院举行。
城镇化蓝皮书主编、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兼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教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王瑞璞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许正中教授,蓝皮书副主编、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黄锟教授,敖汉旗人民政府副旗长黄双燕,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继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分社总编辑任文武等出席会议。会议就新型城镇化与国家变革进行了研讨,并发布了《城镇化蓝皮书: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2016)》。
蓝皮书指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趋缓,各种被高速增长掩盖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增加供给、刺激需求、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城镇化蓝皮书: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2016)》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题,共分总报告、理论发展篇、政策进展篇、专题篇、案例篇、大事记六个部分。其中总报告改进了2014年城镇化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状况,理论发展篇系统梳理了2014—2015年理论界关于我国城镇化理论研究新进展,政策进展篇对我国城镇化重点领域的政策演进、最新政策进展和未来政策展望进行了研究,专题篇、案例篇分别聚焦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蓝皮书指出,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城镇化水平、地区分布、城市规模、行政层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总体而言,在当前阶段,各城市在城镇化水平、速度、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发展很不均衡,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行政层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地处东部或东北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程度就越高;就业问题是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和市民化决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民工的总体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增长速度总体比较缓慢,就业的稳定性整体不高,整体环境亟待改善等;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在不同规模的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困境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也有所不同,但目前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一种“要地不要人”的制度安排,是造成户籍制度改革困境的根本原因;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已跨越“帕累托改进”阶段并进入了“存量利益”调整阶段,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不但诱发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博弈困境,而且引致了制度改革的“制度悖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面临十分突出的大城市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迟缓,人口吸纳能力十分有限,现有城市体系面临行政区划改革滞后的严重困扰。
针对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蓝皮书建议:加强各城镇薄弱环节的投入和建设,在促进农民进城的同时,更加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先进文化的教育普及,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步协调;制定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城镇化发展政策,东部地区城镇化要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健康状况为重点任务,中西部地区要以推进1亿人口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为重点任务;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减少行政层级,扩大城市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深入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工群体共同努力,合力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进一步深化户籍—土地联动改革,一方面建立跨地区的“人地挂钩”、“宅居挂钩”制度,将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新增外来人口在本地落户挂钩,另一方面通过均等化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非户籍福利,引导农民工向中小城市有序转移落户,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和建设用地过度增长;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要以“保障农村户籍利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消城镇不合理的户籍利益、引导市场逻辑的差异化利益与规模性(地区性)的户籍利益”为思路来协调并重组户籍利益,通过构建“顶层约束机制、大城市的联动机制、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分摊机制以及其它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户籍利益协调与重组的全面落实;加快行政建制意义上的中小城市建设,理清城镇化进程中县、镇两级的发展思路,通过撤县改市、县改区、设立镇级市以及调整省直管县政策等,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政区适时地、顺利地向城镇政区转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