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6—2017),11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论坛上做了发言。实录如下: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总体上仍然处在合理的运行区间,结构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经济运行中主要的矛盾我认为就是下行的压力仍然比较大,特别是投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扭曲。概括来说就是“三高,三低”:
第一,国有投资增长比较快,增长20%左右,民间投资低迷,6、7月份民间投资负增长,到8月份回升到2%左右。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一个标志,民间投资增长低迷就意味这经济增长的活力不足。
第二,就是房地产投资增长比较快,制造业尚未走出底部调整。7月份银行新增贷款98.7%贷给了住房按揭贷款。制造业投资,6月份、7月份出现负增长,8月份回升到2%。制造业投资是经济增长后劲的标志,制造业投资低迷说明我们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第三,海外投资爆增,国内投资增长缓慢。上半年海外投资增长58.7%,国内投资前三季度增长8%。这样一种增长局面,一方面我们感到高兴,我们外汇多,中国一下子成为资本输出第二大国,但是这里有多少盲目性?有多少是为了转移资产?只有增加国内投资才能实现稳增长,才能扩内需,才能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所以投资结构出现这三个严重的扭曲,值得高度关注。
当前在中长期经济发展上,中央提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力量,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本质或者核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要通过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经济增长输入新的动能。当前看来有四大动能:
第一,通过城乡一体化制度的建立,释放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的潜力。核心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大特色小镇的建设,通过这个释放巨大的潜力。如果城乡一体化潜力释放出来了,我们国家经济增长保持7%-8%的速度,保持到2030年没有问题。
第二,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推行PPP模式,把民间资金和银行贷款引导到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上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环保投入,包括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市政工程、文化、信息这些方面公共产品的投入。所以这个需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第三,通过深化营改增的税制改革,继续为第三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四,通过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成果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债务率过高的问题,也是由于这十几年的发展主要靠债务融资,忽视了股本融资,或者是由于股票市场运行的不正常,使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股本融资功能,而其他的股本融资的渠道还没有通过改革打通。我们要想更多的办法,比如说通过资产证券化,把国有企业现在已经形成的一些优良资产拿出来,吸引民间投资,提高他的资本金水平,就可以使企业渡过难关。
所以我们要开展这些实际问题研究,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才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害。
就当前的宏观调控来看,我认为要处理好三个辨证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辨证关系。现在我们不能把长期任务拿到短期实现,而且还要急于求成。比如说产业升级,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要把现在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到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急不得,在一两年时间是很难做到的,长期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解决,长期要通过需求侧管理,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经济适度拉动力,这样才能实现稳增长。所以宏观调控要把长期和近期的关系处理好。
第二,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需求的供给你就是空想,就是无效率的,没有供给的需求就是望梅止渴、空想,供给和需求谁也离不开谁。短期是靠需求调控,长期调控是供给上的管理,靠财政的结构性的政策来支持结构优化。所以供给和需求谁也离不开谁,不能抛开需求讲供给,也不能抛开供给讲需求。要把这个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好。当前的稳增长,近期来看是需求有问题,需求是主要矛盾,长期来看供给是主要矛盾。第三,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我们搞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海外投资,这个很重要。到海外去获取资源和技术,来支撑我们经济的发展,但是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而且要选择那些效益比较好,风险比较少,经过充分论证,然后再去投资。我想今年上半年一下子海外投资增长67%是不正常的,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实现稳增长的目标,才能为我们13亿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到2020年决战全面小康这样一个战略任务才能完成。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