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希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十九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提炼了指导当前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把握住历史趋势,提出了新外交思路。历史地看,这一时期承前启后,是中国崛起的一个关键时期,无疑在中国外交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定位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同样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解读十九大报告,在中国外交战略规划的层面上要注意三个因素。
首先,从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来看,机遇与挑战共存,未来挑战有可能越来越大。回顾过去的五年,世界格局纷乱异常,中国外交面临诸多困难,总体而言,中国抓住了战略机遇。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面临国际社会更为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同样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不能忽视的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进入深水区,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为此,在当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中国需要主动创造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其次,重申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内政治上有其独特涵义,而表现在外交层面,中国要恢复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国际地位。当前,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大国,这不仅需要国人要有战略自信,更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将拥有世界大国的国际地位。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当前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改革与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正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必经阶段。
再次,中国形成和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手段。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变得更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回顾过去五年的外交工作,中国形成了诸多战略手段。在地缘层面,中国不仅在周边外交中提出了“亲诚惠容”理念,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还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来处理中美关系。在议题领域,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试图通过互联互通来推动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为了补足亚洲地区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缺额,中国倡导创设亚投行,以推动亚洲地区的多边开发。亚投行是中国创设国际制度的一次重大尝试,借鉴已有的先进理念和规则,同时提出创新性的理念和规则,这两者同样重要。此外,中国还重视亚太自贸区建设,试图推动自由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相对而言,目前在安全领域,一些创造性的概念和战略相对落后于经济领域,这是未来我国亟待加强的问题。
从亚投行到一带一路,从新型大国关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仔细审视这些倡议和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所处的历史进程。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在外交层面上意味着我国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在这种定位的变化,意味着我国外交政策正在经历三个重大的转变。
第一,我国的国家定位正在转变。长期以来,由于实力所限,我国对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是区域大国,这意味着我国的影响力局限于区域范围之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我国的海外利益已经遍布全球。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700亿美元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我国共有1.2亿人出国旅游。也就是说,我国正在从一个区域大国转变为世界大国,影响力也已经跨越区域的限制,扩展到全球层面。
第二,我国的国际角色正在转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关注较少。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参与到全球事务中来,并且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2016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这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也就是说,中国正在从一个专注于经济发展的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家。对于这种角色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具有的两个涵义:其一,中国是一个大国,因此外交政策要有大国风格和大国气派。其二,中国外交工作将大国置于重要地位。
第三,我国的外交思维正在转变。在外交原则上,中国一贯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外交理念,这是以坚持国家主权为基石的外交原则。随着中国快速发展,中国正在总结自身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现代化的途径,试图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外交思维上看,中国从一种强调自身特色转变为推广自身特色,理念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这对于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大国,中国外交的前进道路必然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因此需要明确前进方向,努力创新思想概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合理使用手中的权力,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内长治久安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