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2016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 

“十九大精神高端理论研讨会”在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2017-11-06 | 责编:毅鸥

——“十九大精神高端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11月1-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承办的两场“十九大精神高端理论研讨会”先后在人民大学明德主楼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近30位知名教授和学者,以解读领会十九大文本和系列重要精神,推动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的深度研究为目标,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

 

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主持,他表示,当前十九大的宣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也进行了专门部署,组织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对十九大新思想、基本方略、基本思想体系等若干主题进行研究,并已取得了系列成果,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在致辞中首先表示,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学者来自多个学院,这也说明对于领会十九大精神、解读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样一个复杂、丰富、庞大的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有着很好的学科基础、学科群落来支撑,所以能够取得领先一步的成绩。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们有这样一种服务国家、服务政府,跟着党走、主动诠释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与我们学校鲜明的红色基因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分不开。其次,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系统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一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理论基础、哲学方法的研究,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并不是短期的应急之举。第三,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民大学寄予厚望,时代对我们产生新的要求,希望学者们能够从更深入、更自觉、更系统的角度把握历史机遇,表达自己、彰显思想魅力,为社会贡献、为国家充分发展作出努力。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作为第一批国家高端智库,更要乘势而上,产出更多真正的思想成果。最后,刘伟校长还表示,十九大之后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到教学指南上,学者们也要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在课堂上和教学上。

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新时代历史方位、党的建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外交领域的新特点、依法治国、合宪性审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十九大文本内容和重要精神进行了主题发言和研讨。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德山表示,十九大报告中,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占了全文六分之一的篇幅,这一比重前所未有。对此,应该从三个方面深入理解,首先,从党的发展历史来看,十八大以来党建进入新的时代,这与我们当前的历史方位是一致的。其次,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政党不是政治宗教,而是建立在国家和民众之上的,从革命到执政,我们的政党与西方选举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因此,要从中国政党本身的发展出发看问题。再次,十九大报告把共同理想写到制度里体现了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长江学者、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表示,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一种思路方式、工作方式。新时代的世界政治意义是深远的,西方更多关注的是中国方案、中国制度在世界意义上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表示,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是我国历史发展所处的新方位。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的一个阶段,其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秦宣强调,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使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而并不是恰恰相反。长江学者、经济学院一级教授杨瑞龙认为,新时代的改革也进入新阶段,改革不仅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也将在继续关注生产力、生产效率的同时更多关注共同富裕等五个方面发生变化。经济学院教授谢富胜则认为,应从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十九大报告中的三个“没有变”来综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对于十九大报告中外交领域的一些新特点,长江学者、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表示,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全球世界,而且有自己新的全球世界哲学、全球设计理念。这些都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十九大提出的目标能够实现,我们的外交要站得更高,拿出多种对策。首先要稳定大国关系;其次,要想办法化解日本的四国集团计划;最后,要在全球治理、“一带一路”这些问题上寻求落地,行稳致远。此外,还应关注海外利益的保护。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蒲俜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是对以往外交理论的超越。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认为,当前我国外交事业面临两种矛盾,一是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另一种则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与中国现在仍然相对边缘的国际地位之间的矛盾。宋伟还表示,相比之前的国家安全观,十九大提出了开放、合作、综合、可持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与我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也是一致的。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巍表示,十九大的部署和安排适当提升了外交角色体系的权力地位,有利于树立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外交体系。

对于十九大报告中围绕依法治国提出的众多新论断、新举措以及新要求,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林嘉认为,十九大报告把全面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深化了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新时代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重要的顶层设计,这是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重要体现。而且,报告提出新时代的法治建设更加注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实现,就是要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和权力的实现。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翔表示,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合宪性审查。合宪性是所有现代国家,所谓的现代国家制度里都包含的机制。如何把合宪性审查的工作在国家制度中落实下来,要考虑适应需要,符合中国的历史逻辑,还要在现行的人大制度之下建立这个制度。

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了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同时也将其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覆盖领域。总体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实践的话语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核心范畴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产权基础是坚持自然资源的产权公有;其价值取向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与之适应,还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其价值属性是生态文明的成果应该被全民共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领导力量是党的领导。第二,具体命题在于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第三,目标是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表示,以人民为中心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其次,人民是一个变化又复杂的概念,以人民为中心要有重心有针对,如果抽象的讲可能抓不住重点。最后,以人民为中心是为了人民,而不是把人民做依靠实现自己的目的。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则认为,当代的民生思想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们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民生领域,我们应特别关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祁凡骅、刘鹏都认为,十九大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张提高到新的高度。祁凡骅指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明确提出了要增加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权力、省级以下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要合署办公、政府内设机构的规范化,构建国家的监督体系等,都是十九大精神中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的课题。刘鹏认为,如何把执政党的领导主张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如何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华语体系上做更大的文章,不仅是新时代下的新课题,也是历史给我们的挑战。

关于我国社会中主要矛盾的转化,长江学者、哲学院教授马俊峰认为,不平衡、不充分首先是经济问题,但又不全是经济问题,这其中包含了政治需要、伦理需要、社会和谐的需要等等,都包含在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十九大报告里始终贯穿着社会公正的价值曲线,有待于更多学者深入理解分析。青年长江学者、国发院副院长聂辉华表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从原因、体现以及如何解决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本次研讨会也是一个研究落实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民大学学者将在撰写一批系统性理论文章、召开一系列理论性的研讨会、创办学习和宣讲十九大理论的教育阵地、投放一批重大科研选题等多个方面继续努力,对十九大重要思想、理论、战略背后的历史逻辑、社会基础、未来实施战略、实施路径及一些重点难点进行专业解读和梳理,进一步学习、领会和贯彻十九大重要精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