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多国智库专家共议十九大:发展开放的中国给全球经济带来新机遇

发布时间: 2017-11-17 17:04:40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毅鸥    责任编辑: 毅鸥

中国网11月17日讯(记者 毅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16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外智库专家对十九大报告所提出来的一些新的重要理念及其意义进行解读和研讨。

 

“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发言时表示,十九大报告对中国未来进一步开放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表述,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如何理解“全面开放”?张宇燕表示,从广度上讲,一方面,对外,中国新一轮的开放是要覆盖全球;对内,既是是内陆、沿海共同的对外开放,也意味着中国的开放领域、产业范围越来越宽,从制造业、贸易慢慢向金融服务业开始推进。从改革的深度上看,对开放体制机制要跟上,要加强监管,目的是保证对外开放有序的进行,实际上是提供一个基础,提供能量,提供平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全球伙伴与新倡议中心高级主任何伊兰首先肯定了中国在发展和改革中间所取得的进步。她说,中国经济增长是非常强劲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不仅如此, 中国采取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措施来增加自己对于世界治理的贡献。何伊兰女士强调,“中国将会对于全球的公共品生产创新以及全球化的贡献,而且我们也已经见证了中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背后所坚持的原则。比如说对于公司治理的原则,以及在负责任的商界行为,以及在创业精神和遵守国际反腐败的规则方面的遵守。”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围绕中国对生态文明全球转型发展做出的贡献作了发言。在十九大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潘家华所长谈到,我们需要与自然和谐,需要绿色低碳的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走向一个新的生态文明的时代。在《巴黎协定》的落实进程中,中国向国际社会所表明的自主贡献,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峰值、强度和非化石能源的目标,从目前实现的情况看,这些目标在《巴黎协定》目标中是处于引领地位,是领跑者。最后他表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我们需要开放,需要合作来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且在高速铁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芬兰拉普兰大学理事会主席、前芬兰科学院院长雷默·瓦伊里宁在发言中这样说。他列举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等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通过计划和项目,能够让沿线国家在很多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并且应对很多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这样总结十九大的意义——“告别了近代,走出了西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特色五十多年的探索,社会主义五百年的探索,中国五千年的探索。王义桅用三个“再造”形容“新时代”: 再造了中国特色——中国已经达到10亿级的人类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规模,某种程度上中国也在定义人类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而不再是西方的工业和现代化来定义中国。中国最大的特色,不仅中国有特色,我们鼓励别国也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失去自我;再造社会主义——不是一般性的继承马克思主义,而是创造性的继承,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中国也在再造社会主义,也在定义社会主义;再造中国——中国从内陆文明走向海洋,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和信息文明,从区域性的文明走向全球性的文明,这三大文明的转型是千年未有的变局。我们的理念是以制度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全球化。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