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全国两会,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和校长罗俊分别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参会,这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中山大学这所华南第一学府不仅承载着无数家庭对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期望,更是粤港澳协同发展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的紧密纽带。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大党委书记陈春声接受金羊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大近年的一系列发展举措,包括近期列出的大学发展“负面清单”,旨在守护和传承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大学价值。
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世界大学top20中国应有7所-10所
记者:“双一流”建设自从被提出就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中国需要怎样的“双一流”?
陈春声: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什么叫强国?是指综合实力要和世界最发达国家比肩。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基础。
从目前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前20名中,美国占了80%,在各种排行榜中有15所-17所美国高校上榜。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到2050年,世界前20名大学中,至少应该有7所-10所是中国高校,否则凭什么说自己是现代化强国?
记者:2017年的排行榜中,排名最高的中国高校都没能进前20名,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陈春声:对于中国目前最好的一批大学来说,与世界一流的大学相比,教学科研设备等硬件环境和教师总体学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是比较容易缩小的。我以为中国大学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最不容易补齐的短板有两个,一个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个是大学内部管理结构和内部治理机制。
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声誉——即能不能吸引到更多国际上优秀的人才来我们的高校深造?欧美一流大学国际学生的比例较高,且国际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能力即使不比本国学生的平均水平高,起码也是不低。
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的教育方式比较陈旧、生师比偏高、小班教学不够普遍、课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堂讨论质量不高、课外作业要求不严等等问题都比较明显。
比起中小学阶段,特别是高考前的紧张学习来说,中国的大学生到了高等学校都有放松的感觉,所以我们说大学生需要“增负”。
谈中大未来发展规划
集聚优势教育资源聚焦一流本科教育
记者:中大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出了怎样的目标?
陈春声:不久前结束的中山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新时期中山大学新征程总的奋斗目标是: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要满足社会期待、国家期待、学术界期待,将中大建设成为一所国内外学生择校时首先想到的大学,国家谋划推进重大战略时首先想到的大学,全球学术界前沿讨论时首先想到的大学。
记者:中大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陈春声:过去三年间,中大出台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30条意见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11项举措。比如治理教学质量不高的“水院”“水师”“水课”,比如提升教授上课率,我们从2015学年的70%提升到了2017学年的87%。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也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43%增至2017年的55%,未来,我们希望努力把本科毕业生的深造率提升到80%。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准备校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之前,还专门开了一个校领导和各学科专家参加的务虚会,达成了17条共识,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负面清单”。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不再开展任何形式的高等继续学历教育,教学院系不再主办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活动,教育集团举办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活动不得占用教室、图书馆、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校园内的教学、生活资源,确保以“中山大学”名义招收的学生都是以同一招生代码入学的,加大力度资助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不再鼓励本科生的“国际交换”游学活动,校园内所有房产不得用于与校外单位进行合作或营利性开发活动等等。目的就是要集聚优势教育资源,聚焦一流本科教育,更加重视维护大学品牌和“无形资产”。
记者:对于吸引国际学生方面有哪些措施?
陈春声:中大并不急于扩大国际学生的数量,而是要着力提升国际学生招生质量,注重学历教育。所以我们现阶段关注的是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和水平,建立严格的国际学生入学考核程序,适度增加国际学生招生数量,逐步提高国际学生比例。我们在所谓“负面清单”中专门规定,不准通过招生中介接受国际学生,也是为了提高国际学生的质量。从2017年开始,我们每年在东盟10国最好的若干所中学定点招收他们最好的毕业生,是提高国际学生生源质量的一个有效尝试,而且还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
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
三校园五校区与大湾区实现同步共振
记者:高校智库现在是服务国家的重要手段,中大发挥了哪些作用?
陈春声:中山大学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已有一批学者从事港澳问题研究。1983年,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成立了港澳研究所,这是全国最早的港澳研究机构。在此基础上发展到2015年初,通过整合校内多学科港澳研究力量,并以双聘等形式聚集校外研究力量,成立了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致力于打造港澳治理与粤港澳合作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2015年底,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入选了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是首批6个高校国家高端智库之一,也是唯一专门研究港澳和粤港澳合作的国家高端智库。
记者:中大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
陈春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是服务新时代广东创新引领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中山大学植根广东,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办学,得到广东的鼎力支持,理当努力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慧支撑,输出更高素质创新人才,输出更高水准技术成果,输出更高水平研发机构,为服务和支撑广东新时期创新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三个增长极分别是广佛、深圳香港、珠海澳门,而中大在这个三个增长极都布置了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完整的校区,可以说和大湾区建设布局实现了同步共振。
谈文科发展不能滞后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科学科体系
记者:今年年初,清华大学公布了18位首批文科资深教授选聘名单,你认为此举能够扭转“重理轻文”的风气吗?
陈春声:现阶段中国人文社科自身的发展的确也还是偏弱。我们的许多自然科学领域已经从跟跑发达国家变成并跑,某些领域还实现了领跑,但人文社科应该还没有多少领域能达到并跑的程度,社会科学基本上还在跟跑。
党和国家对人文社科的发展期待非常殷切,希望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由此产生能真正影响人类思想发展的社科成果。所以,我认为重理轻文的现象有其更深层的原因,不能只是笼统地批评国家或行政部门重视不够。这种情况需要通过长期的学术和文化积累逐步改变。
记者:中大近期成立了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此举有何意图?
陈春声: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高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包括学术规范、学科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也要更加“中国化”。
对于学校而言,近几年中大在理工医科的发展方面已经有较多动作,而文科如何发展仍需要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我们希望每位委员每年能给学校提交一个发展报告,两个委员会也会定期开会,就文科的发展提供咨询意见。当然,成立两个委员会也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文科学者在学校公共事务上的话语权,重视他们的声音,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决策咨询,都可以起到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