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刘志彪:中国奇迹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胜利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刘志彪 | 时间:2018-03-15 | 责编:

       今天我们谈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自然要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我觉得我们最成功的经验,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

  可以这样说,40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就是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始终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目标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与产权的明晰界定和财产保护制度的强化有直接的关系,都与市场主体的逐步发育成长有直接的关系,都与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市场调节机制的逐步有效以及市场工具和手段的逐步深度运用有直接的关系;都与政府职能的逐步到位,政府宏观管理的法制化,以及政府范围和规模的合理化有直接的关系。总的来看,在产权、市场与宏观管理三个层次,40年来的改革开放都是以市场取向为基调和标尺的,即什么样的体系、体制和制度适合于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就按照这个要求去逐步改变。

  市场取向的改革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成就?其中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只有政府一家。计划体制假设政府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这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是必然的。市场取向的改革确立了人们的财产权利和劳动权利,界定了投入的收益边界,广泛地调动和刺激了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动能和发展潜力,激励了他们投身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空前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对市场秩序的建立和守护,使这一发展进程更加平衡和稳定。这是中国崛起的主要力量来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很有底气地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市场取向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奇迹,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巨大胜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但是它必须仍然坚持市场取向的总原则。因为市场取向的改革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真正的基础条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在于存在着“重大结构性失衡”。为此重点就需要运用结构性政策进行供给侧调整,促使资源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更多地流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用关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千方百计地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显然这种破和立的具体政策行动,离不开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否则就无法使政策要求通过市场传导机制来实现,而只能借助于低效的行政指令。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新时代我们仍需逐步解决的老问题。过去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与市场取向的改革进程推进不足、遇到强大的阻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市场取向的改革进程在某些方面推进过度,即过度的市场化有关。界定和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要通过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投资清单等改革和管理,大幅度地减少政府干预,把政府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做最有效、最能做的事情上;“更好”的标准是“三个位”,即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二是要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放手”,就是要对权力多做减法,对市场多做加法,充分相信和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当“抓手”,就要把市场调节机制当作工具,当成完成我们国家伟大复兴的工具,不要纠缠于市场的姓资姓社问题。三是要“放手”,而不是“甩手”。不当甩手掌柜,不放任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政府要为市场活动制定规范,并充当监控者和仲裁者,在非盈利性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为市场发展提供充足的外部经济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