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在论坛上表示,中美贸易纷争应该放在较大的中美战略竞争框架下看。2018年12月是中美建交四十周年,过去四十年的框架基本上结束了。过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断融入到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中,中国在融入中不断发展自己;同时美国则期待通过接触改变中国。这样一种战略契合保证了三十多年总体的稳定,但是过去五年这个稳定框架越来越撑不住。尤其是2015年美国国内开始了异常对华战略的大辩论。今天的所谓贸易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毫不意外。今天中美关系的诸多困难,在过去几年的辩论中早有涉及,只不过现在上升到了政府层面而已。已经卸任的国务卿蒂勒森曾经说,要思考未来中美四十年、五十年的关系。这应该也是特朗普团队其他人的想法。中美面对新的力量对比,的确要思考新的框架。
如今中国与美国的竞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结构性的变化,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是造成美国跟中国竞争的根本原因,再继续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不认同,对中国治理制度的不认同,具体到经济领域就是经济制度,简单而言就是对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制度不接受、不认同。美国认为,美国的模式跟中国这种政府发挥较大作用的模式竞争,美国必输无疑。
在过去中美力量对比不均衡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忍耐力”比较高,对中国某些经济政策的忍耐度比较高,对中国经济规模忍耐力比较高。在目前在趋于平衡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忍耐力大大的下降,所以就表现成这样的贸易战。
但是不管怎么样,中美的贸易纷争一个长期现象,要做好长期准备,这样的竞争会持续十年、二十年的跨度。美国在双边关系中仍然是相对比较强势的一方,美国要让双方关系进入到竞争框架里面,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小打”一下也是可以的,中美关系发展到这么多年以后,韧性是有的。但是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需要限定竞争的范围,不宜过度把这种贸易战和其他议题联系;二是在竞争框架下,不要对外部世界作出错误的判断,不要认为世界已经丧失了和平发展与崛起的环境,防止犯这样的错误;三是无论美国是否对我们施压,我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计划,要不断推进国内的改革。
(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陈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李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羌建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经济室主任余翔等六位专家学者就当下中美贸易争端的实质、贸易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贸易战下的中国应对措施、贸易争端对世界经济的危害等热点问题发表观点。)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