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羌建新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羌建新在发言中解析了特朗普“三项措施”背后的心态,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反制措施。他提出,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贸易摩擦背后反映的是长期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性的摩擦,因此有可能会常态化。
如何看待特朗普“三项措施”背后的心态
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22日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来自中国的600亿美元(约合3800亿元人民币)产品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
羌建新表示,此次中美贸易摩擦最需要关注的不是加征关税以及背后的中美贸易失衡,而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此次“301调查”引发了特朗普宣布的三项措施:
第一,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22日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可能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
第二,3月24日,美国贸易代表处已就知识产权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WTO)起诉中国。
第三,要求美国财政部将在60天内出台方案,限制中国企业投资并购美国企业。
如何看待这三项措施?
首先,与目前中美经济体量的变化、综合国力的变化以及中国这些年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上升息息相关。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当中的地位逐渐在提高,这比体量的扩大更重要,这不仅证明中美之间体量的差距在缩小,更重要的是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技术前沿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这导致作为领跑者的美国压迫感越来越强,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这导致美国既是对当下的忧虑,更多是对未来的担忧、忧虑。
其次,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有关。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意识到过去依赖虚拟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脱虚向实”,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这不是简简单单地重复到原来的制造业,而是聚焦高端制造业,争夺的是新的工业革命的制高点。中国一方面不断在追赶,距离越来越近,而且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想抢占制高点,这就冲撞聚头了。
因此,特朗普在这个时刻提出这样的措施在情理之中。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实行,可能确实会对中国的发展战略有所扰动,但是改变不了大趋势,中国发展到今天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既有技术引进的因素,也是我们技术内生进步的结果,尽管会产生扰动,对我们制造强国的建设以及2025战略的实施会带来一些困难,但不会造成根本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做好常态化的心理准备
此次中美贸易摩擦,我们传递了一个真诚而且清晰的信号——中方不想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贸易战。
对于特朗普的“三项措施”,我们的策略还是后发制人,或者引而不发,反击在技术层面留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旦美国清单出来以后,我们商务部可能会有相应的清单。美国财政部出台措施的影响可能会大一些,加征关税单纯从贸易的角度看影响有限,虽然可以达到减少贸易逆差的效果,但是不会使逆差有实质改善。
从长期来看,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贸易摩擦背后反映的是长期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性的摩擦,因此有可能会常态化,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从中国自身出发,我们仍然要按照自己的发展节奏来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一步,要建立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经济,就需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强化产权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金融、电信等领域,更好地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等等。这是我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要。
当然,这些改善不仅仅是作为回应美国的措施,但客观上会对解决中美贸易摩擦起到积极作用,作为谈判策略这些举措的实施在节奏上也要有所把握。长期来看,中国的扩大开放、建立高水平开放经济必然有利于改善中美贸易关系。
(3月27日上午,中国网举办“中国正在说•贸易纷争下的中美关系”圆桌论坛。会上,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陈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李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羌建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经济室主任余翔等六位专家学者就当下中美贸易争端的实质、贸易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贸易战下的中国应对措施、贸易争端对世界经济的危害等热点问题发表观点。)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