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第四届UIBE国际政治经济高端论坛在京成功举行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琳 | 时间:2018-04-26 | 责编:王琳_观点

        中国网4月21讯(记者 王琳 实习生 张佳钰)主题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机遇与挑战”的第四届UIBE国际政治经济高端论坛在对外经贸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来自国内著名院校和社科院研究所的几十位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向大会作了开幕致辞。



        围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内涵”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实现路径”两个议题,与会专家从理论建构和战略分析等层面,就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国际、中美贸易纷争等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就理性与非理性的抉择,以及对于当前国际关系的挑战中国如何应对发表观点,蔡拓表明首先要全面审视和反思改革开放40年的成绩、经验、问题与教训,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其次,全面总结和反思我国当前战略,国际地位。最后,扎实狠抓科学技术创新,狠抓民心建设,狠抓软实力的提升。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建飞表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突出的是“合作共赢”这个理念,而不是旧型的“赢者通吃”,而且新型国际关系的演进不会终止,目前的“新型”所指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把新型大国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在一起,新型国际关系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非常基础性的道路。


         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雪莲表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涵实际上是合作共赢,最终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九大报告里对于新型国际关系的准确表述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把“合作共赢”的核心内涵保留,添加相互尊重和公平正义,这凸显了一种国际关系中的相互性和公共性。在这种理念之下,它是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假定。回归国家理性的二元性、统一性的本真来调整国家理性,重塑国家理性中的价值理性和公共理性,才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表示,新型国际关系首先是一个体系性的文化认识,超越了过去的货币自主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超越了国家、超越了某个民族个体;新型国际关系对国家利益追求的变化,现在通过合作,遵循国际规则、国际制度,来实现利益;新型国际关系意味着在国家追求利益以外,还有对价值观和公平正义感的追求。新型国际关系,是从国际体系到国家,从利益到价值,从自私的利益追求到共享的利益分享的一种国际关系。


        外交学院教授陈志瑞表示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下地方性趋势逐渐提高,了解和认识地方性知识变得重要。首先,在倡导文明多元,国家多样的同时,全球化时代交往的加大强化了地区的认同,这是双向过程。地区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是强调对不同地区文明和文化的尊重,不能从普世的一般性知识简单的套用和理解;其次,对于国内政治决策过程的重视。在目前的国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背景下要高度重视国内的政治进程;最后,对于综合性知识的需求,传统的国际研究在权利、利益、军事方面研究较窄,在今天地方性知识、国别知识大量增长的情况下,需要有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知识,还要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地域知识。


        清华大学教授陈琪从规范与理念角度谈新型国际关系。他表示国际关系是动态的,新和旧之间是动态的。在积极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时,还需继承人类社会带来的多边的人类共同遵守、共同相信具有巨大号召力、普遍的国际关系的规范。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丰就如何管控中美战略竞争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中国方面,应对战略竞争有三个方面:第一,从心理和理念层面适应竞争。心理层面避免情绪化和受害者和无辜的心态,适应竞争层面,仍要保持稳健和克制,对中国自身的目标、能力、资源的限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二,学习竞争,主要体现在经验上、技巧上;第三,管理关系。管理中美关系,管理好竞争的领域和强度,避免追求不切实际的安全空间。在经济领域竞争时,避免构建排他性的经济体系和贸易网络。管控竞争的领域和强度,避免把竞争上升到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对立的层面。管理竞争,要管理舆论,避免忽悠式的舆论,正确树立中国的认可度和形象。


        此外,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吴志成、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周琪、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魏玲等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


发表评论